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可以怎么分析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算法,可以有好几种:
一是将应收账款的期末余额除以相对应的销售收入,再乘以对应的天数。
二是将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除以相对应的销售收入,再乘以对应的天数。这个平均余额的算法可以不同,可以是简单的期初加期末除以2,也可以是全年各月的移动平均数。
三是将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去和最后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的销售收入做比较,看一下期末应收账款相当于最后几个月的销售收入。这种算法算出来的结果,有时也特别称为DSO(days of sales outstanding,中文可以译作“未回款的销售天数”)。
有的算法里,销售收入是要刨除现金销售部分的,有的则不刨除。这个影响不大,只要在做前后期对比、不同企业对比时保持一致就行。
很难说哪种算法最科学和标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每种算法都有其局限性,不要滥用。
这个周转天数代表的含义,大概就是说,平均而言,一笔销售发生之后,要过多少天才能收到钱。所以,将这个周转天数与企业销售客户的信用期对比着看,是可以看出一些东西的。例如,一家出口企业,其给国外客商的信用期是货到后30天,出口价格条款是CIF价,因而在发货时即可确认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平均运输时间是20天,国外客商一般采用电汇方式付款,电汇方式只要1天时间。因此,如果这家企业的国外客商都很有信用的话,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就会在50~55天左右。如果比这个时间长,就意味着有一些客户是付款不太及时的,可能会有坏账问题。
不过,在中国环境下使用这个比率,不要忘了有个增值税的影响。以增值税税率17%为例,应收账款余额里,国内销售形成的部分是包括17%的增值税部分的,而相对应的销售收入不包括这17%。
由于不同类型的销售客户,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可能很不一样,因此,在计算周转天数进行分析时,可以按不同销售客户群来计算和分析,甚至可以对一些大客户单独计算它们的周转天数并分析之。比如,出口与内销就可能周转天数很不一样,因此分开计算和分析会更好一些。
要注意的是,做这项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分析性复核工作,起因是针对应收账款的余额进行分析,但由于其余额变动总是与销售额密切联系在一起,才会直接分析周转天数,而不是分析余额变动。这项分析的目的,是对应收账款的存在性(E)和估值(V)两方面的情况同时了解。如果其中有涉及估值方面的讨论,还应该与账龄分析时的讨论能够呼应起来才是。
对于周转天数的分析、解释和讨论,除了前面提到的与信用期结合来看以外,很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和以前期间的周转天数做比较,看看被审计企业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或遇到了什么事件,才使得周转天数增加了或减少了。这同样是与企业的经营联系起来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