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会计科目来谈一谈实质性测试: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

2019年6月24日20:53:57按会计科目来谈一谈实质性测试: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已关闭评论

企业如何准确地将收到的款项与客户名称及发票相对应

这个话题,即“企业如何准确地将收到的款项与客户名称及发票相对应”,表面看来是个企业自己内部操作的细节问题,但是,“魔鬼存在于细节中”,这个细节恰恰是一个关键的细节。

最理想的状况是,销售客户每笔付款都是与一张或几张销售发票明确对应的。这样,被审计企业就可以在自己的应收账款明细里,将付款与发票去核对,并将已经付款的发票剔出。这一个“核对并剔出”机制最好不要出错,否则会影响很多东西。那么,这个“核对并剔出”机制能出什么错呢?

一是销售客户名称就弄错了,所剔出的发票自然也错了。这样,应收账款明细是错的,账龄分析也可能是错的。根据这样的明细去发确认书,必然得不到正确的答复;根据这样的账龄分析去计算坏账准备,结果也很可能是错的。

二是销售客户名称没有弄错,但发票核对错了。这样,应收账款明细还是对的,但账龄分析很可能是错的。根据这样的账龄分析去计算坏账准备,结果也很可能是错的。

如果销售客户每笔付款,不是与一张或几张发票明确对应的,而是每次付一个大数,这就更麻烦了。一般默认的原则是“先结老账,再结新账”,也就是所谓的“先进先出法”。但如果被审计企业与销售客户就某一笔销售有纠纷,也有可能会出现跳过那一笔销售,先结算排在后面的销售发票的可能性。这时,这个“核对并剔出”机制就要既能按“先进先出法”工作,又能掌握本企业与销售客户在哪些笔销售上存在纠纷,能对这些纠纷在做账龄时单独处理。否则,上述第二种错误仍然会出现。

这一个细节讲清楚了,做什么测试来保证客户的这个“核对并剔出”机制是设计完善并运转正确的呢?专门针对它做内控测试呗。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