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的基本过程由图1-1所示的七个要素构成。
图1-1 沟通过程模型
1.信息发送者
信息发送者即信息源,也就是信源。在沟通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居于积极、主动地位,往往由它来决定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因此,信息发送者的素质及沟通经验是决定传播取得预期效果的首要因素。当然信源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
2.编码
编码即信息发送者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转化(加工)成接收者能够理解的一系列传通符号的过程。常见的传通符号有语言、文字、图表、照片、手势等。
编码过程受到四个条件的影响。
一是技能。若教师缺乏必要的听、说、读、写和逻辑推理能力,就很难用有效的方式把知识传递给学生。
二是态度。态度影响行为,我们对许多事情有自己预先定型的想法及态度(固有思维模式和习惯),这些态度影响着我们的沟通。例如,学生内心很不喜欢某个老师,那么他与这个老师的沟通就很难顺利进行。
三是知识。沟通活动还受到人们在某一具体问题上所掌握的知识范围的限制。例如,我们无法传递、接收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就觉得照本宣科的老师上课听着没意思,造诣太高的老师上课又听不懂。
四是价值观。与态度影响行为类似,我们的价值观也影响着沟通。如今的学生和家长、老师之间很少进行有效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不同的价值观(即所谓的代沟)的影响。
固有的思维模式有时会给我们的工作造成阻碍,绕过阻碍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换位思考或者说从多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因为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式的不同,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当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时,可能会得到与他相同的结论,这样的话,沟通起来也就顺畅多了。
3.信息
信息发送者把头脑中的想法,进行编码,就产生了信息。实际上信息就是经过编码后的传播沟通的内容。例如,当我们说的时候,说出的话就是信息;当我们写的时候,写出的内容就是信息;绘画的时候,画出的图画就是信息;做手势的时候,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就是信息。
4.通道
通道也称信道,是指传送信息的媒介物,它由信息源选择,如口头交流的通道是空气,书面交流的通道是纸张,网上聊天的通道则是互联网。
5.信息接收者
信息接收者即信宿,是信息指向的客体,是传播的目标,他们虽没有传播的主动权,但却有信息接收的决定权。沟通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收者的社会背景、文化水平和心理性格特征。
6.解码
在信息被接收之前,接收者必须先将通道中加载的信息翻译成他理解的形式,这就是对信息的解码。与编码相同,接收者同样受到自己的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的影响。
7.反馈
反馈就是接收者把接收到的或理解的信息再返回给发送者。反馈对信息的传送是否成功以及传送的信息是否符合原本意图进行核实。反馈构成了信息的双向沟通。
综上所述,沟通过程就是发送者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加工成能够传递出去的各种符号并通过某种途径发送出去,接收者接收信息后形成自己的理解,再把接收到的或理解的信息返回给发送者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七个要素,即信息发送者(信源)、编码、信息、通道(信道)、信息接收者(信宿)、解码和反馈。
必须说明的是,在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过程中,发送者和接收者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干扰,我们把这些干扰因素统称为噪声。因此,在沟通过程中,发送者和接收者还必须尽可能避开或减少噪声的干扰,以提高沟通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