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领导与领导者
领导是一种行为过程, 它是领导者为实现预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率领、 引导、指挥、 协调和控制被领导者完成预定任务的一种活动过程。领导本质是对促使组织实现目标给予影响的过程。 要注意不要把领导与领导者混同起来, 领导者是实施领导的人,或者说是利用影响力带领人们实现目标的人。
领导者是由上级所指派的,还是由该团体自身的成员选举出来的?在大多数大型的组织里,领导往往是上级指派的,很少是由组织成员选举的。 被委派到领导岗位上的人就自动地得到了地位和权力,有了充分的权力,就能够指挥组织的活动和获得别人的依从。 但在实际上他们也许领导不了该组织。
领导者的身份往往是领导者能否指挥或控制下级保证,若是下级不服从,领导者就有权处罚他们。 然而下级可能不愿意与领导者合作,组织成员对领导者的命令可能只是敷衍地执行。 这标志着领导者与领导二者间的重大差别。 真正的领导能取得团体的合作, 做到团结一致,成员愿意与领导者共同去完成任务。
虽然指派的领导者在开始担任职务时已经配备某种权力,但他们与下级共同工作的能力决定了·领导有效程度。 如果不能赢得下级的支持和信任,就不能真正地领导下级和得到下级的积极合作,就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
指派的领导者虽然有不利之处和局限性,但在组织中往往还不可能改变这一基本的管理程序。理想的情况是指派的领导者能表现出当选的领导者那样的特性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领导者才可能实施真正的领导。 做到这些虽然比较是困难,但是有两个因素可促进这种变化。 首先,要求领导与各种专业人员之间建立亲密的工作与协商的关系,应灵活地考虑下级和其他人的意见。 其次,注重人群关系方面的技能和关心下级,达到个人与集体的满足。 这两个因素可促使领导者与下属积极地趋向融洽,逐渐实现有效的领导。
2.有效领导者的特征和能力
要培养或成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必须了解有效领导者的特征和能力。有效的领导者一般具有下列特征和能力:
(1)取得成就的强烈向往。
有效的领导者是努力工作的, 对完成任务有一种强烈的需求。 领导者的最高报酬可能是成就感,而非实际的成果, 如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比为此而得到的晋级更感到满足。
(2)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魄力。
有效的领导者积极向上,常常需要新的和更大的责职和挑战, 表现出强烈工作热情和魄力。 他们从有效的工作绩效上获得了威望或地位,也从迎接挑战和表现胜任方面得到满足。
(3)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上级。
有效的领导者把有职权的人物不看做是阻止其上进的力量,而视为有助于发挥其才干的人; 把上级看成有较为广泛的背景和经验、能引导其成长的人。 对有职权者持消极的或敌对态度的领导者一般不可能与其上级形成融洽的工作关系。 由于他们抱怨有职权的人,就不太可能、也不大愿意从有较多经验的人们那里得到益处。
(4)较强的组织能力。
领导者能把无组织的或不明确的局面组织起来使之有组织,面向未来, 并在规划未来事件方面寻求挑战。
(5)果断决策的能力。
有效的领导者是果断的,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对失去果断性的领导者,上级和下级会很快对其能力失去信任。
(6)积极的自我结构。
有效的领导者有很强的认识自己的意识,他们清楚地知道他们是谁,有什么能力,他们到哪里去和如何到达那里。 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也有信心,他们相信自己,他们能够抵制外界的影响。 但如果他们过于确信他们自己的能力,他们就不可能容纳他人更好的意见或办法。 然而,大多数有效的领导者除了自信心以外,还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坦率性。
(7)高度的活力和敢于奋斗。
好的领导者应该是一个 “能干而有进取心的人”,一个 “精力充沛的人”,一个“敢作敢为、有干劲的人”。 这种敢作敢为并非是蛮干的,而是很好地开辟途径、积极地朝向成就目标前进。在上述领导者特征中没有一项是权力。但权力是实现有效领导的保证,是有效的领导者的一种重要的动力。
3.领导者的类型
在《道德经》中把领导者划分为4种类型。 第一类是“不知有之”;第二类是“亲而誉之”;第三类是“人皆畏之”;第四类是“人皆侮之”。所谓 “不知有之” ,就是说,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而被领导者却感觉不到领导者在发挥作用,顺理成章地在做自己应做的事。 此即“无为之治,不言之教” ,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从境界上来讲,无为之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亲而誉之” 比较容易理解,指的是得到大家称赞和爱戴的领导者。 在执行力上,被领导者大都非常愿意并积极去做领导者交代的事情。 领导者们一般都愿意成为这种类型的领导者,但是,在应用中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为什么呢?
因为要得到大家称赞和爱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够带领团队共同前进;二是能够从思想上感化团队的绝大多数成员,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是否能够从思想上感化团队成员和两点有关: 一是领导者的思想工作能力; 二是被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团队的素质越低,对领导者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称赞和拥戴的领导者大都是中高层领导者。
“人皆畏之”指的是用高压手段使人恐惧,无力抗拒其管理的领导者。在执行力上,被领导者往往是不得不去做某件事情。 大多数基层领导都是这种类型。 这种类型的领导者如果是高层领导,因为人皆畏之,势必很难得到大家诚恳的谏言,所以大都刚愎自用,一手遮天。 但是,作为基层领导,因基层员工素质所限,若采用前两种管理模式对管理者的能力要求太高,采用这种模式则非常实用。
“人皆侮之”者,是指那种不合格的领导者,即能力或经验还不够,不足以领导属下,以至于经常遭到大家的侮辱。 在执行力上,被领导者经常不执行或不按照领导者交代的内容去执行。虽然没有人愿意做“人皆侮之" 的领导者,但是,这种类型的领导者也并非一无是处。 因为,这种类型的领导者一般都是没有多少经验的新领导者, 或者说个人能力或经验还不足以成为真正的领导者。 但是,只要他能够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是有可能成为一位合格领导者的。
在现实社会中,领导者的类型一般都是上述四种类型中连续两种类型的有机结合体,如办事严谨,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办事的领导, 即属于既具备“人皆畏之” 又具备“亲而誉之” 两种类型的领导。
不同的领导者,有不同的领导风格,在现代管理学中对领导者的分类方法各不相同,下面选出5种典型的领导者。
(1)指示性领导。
这类领导者往往要告诉成员期待他们做出什么,制定计划并发出具体操作的指示。 这种情形下与成员的想法毫无关系,只需要使成员遵从领导者所考虑的问题要点。
在这种领导风格下,与其使任务内容高高在上让成员一览无余,不如指点迷津让成员自愿争取任务,也就是说比较含蓄的形式往往给成员带来更大的满足。 另外,对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成员而言,过细的指令行为会让人感到是一种束缚。
(2)支援型领导。
这类领导人与成员亲密接触,让人感觉容易接近,在考虑成员需求的同时,也为组织成员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环境。 在这种领导风格下,成员通过明确化的工作, 可以取得高业绩并带来个人的满足。
(3)参加型领导。
这类领导人与成员商量,接受成员的意见来进行决策。 在这种领导风格下,由于能够进行自我驾驭并相信自己的命运,成员的满足度很高。
(4)成果取向型领导。
此类领导人相信并期待成员的能力,全力追求实现高难的目标,为实现更高一层的目标而工作。 在这种领导风格下,成员全凭自己努力获得较高的业绩。
(5)改革型领导。
这里所指的改革型领导,是指能够促进成员对外部环境状况的充分认识,给予其新观点,增强成员适应变化的紧迫感,提示成员依据相关理念而形成的关于未来的目标与设想,使成员自我进取、承受风险以及从事改革实践的领导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