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产生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
传统的市场竞争机制是优胜劣汰,可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并且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的恶果。
有一个关于信息不对称的故事:
一个商人到教堂,跟神父忏悔道:
“我··我有罪.....”
神父:“说吧,我的孩子。”
商人:““二战'开始没多久,我藏匿了一个被纳粹追捕的犹太人......”
神父: “这是好事啊, 为什么你觉着有罪呢?”
商人: “我把他藏在地窖里, 而且· ··而且我让他每天交给我15法郎租金....”
神父: “你为了这件事而忏悔吗?
商人: “是的,我现在很后悔我一直还没有告诉他战争已经结束了!”
这个故事中的商人与犹太人对“二战” 的认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 即商人知道战争已经结束,而犹太人并不知道战争结束了,犹太人为寻求庇护仍然每天支付租金给商人。 如果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即商人和犹太人都知道战争结束了,犹太人在战争结束后不可能仍每天支付租金给商人。
在现实经济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十分普遍,其影响之大, 甚至影响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造成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获取太多的剩余,出现因信息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导致利益分配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
市场经济发展了几百年,都是处于不对称信息的情况之下,当人们没有发现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时候,比如亚当·斯密的时代,市场并没有显示出多少缺陷,亚当 ·斯密甚至把“看不见的手”推崇备至,自由的市场经济理论学者都宣扬市场的自由调节,反对对市场进行干预。
今天,信息经济学逐渐成为新的市场经济理论的主流,人们打破了自由市场在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假设,才终于发现信息不对称的严重性。
占有信息的人在交易中获得优势,这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租金,信息租金是每一个交易环节相互联系的纽带。每一个行业都是特殊信息的汇总,生产一种产品要工程师的专业信息和技术人员的技术信息以及销售人员的市场信息,把产品变成商品进行交换,需要商人的专业渠道信息和价格信息。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座山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而要获得这些信息是要付出成本(代价)的。 不对称信息实际上可以被看作对信息成本的投入差异,消费者往往没有对商品的信息投入成本,这必然与生产者之间产生信息投入成本差异,生产者利用信息投入差异获取利润正是为了补偿先前付出的信息成本。
信息经济学的价值不在于揭示了信息不对称,而在于说明了信息和资本、土地一样, 是一种需要进行经济核算的生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