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是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 我们不能回避这种现象,但可以通过了解这种现象发生的规律及其内在根源,加以因形势利导,免受“劣币驱逐良币”其害。
“劣币驱逐良币” 的现象在生活上是普遍存在的。
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因为卖方比买方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会产生柠檬市场效应。
柠檬市场效应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好的商品往往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 本来按常规, 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 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作出增加购买的选择;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
举例
“二手车市场模型” 可以形象地解释这种现象。
假设有一个二手车市场,买车人和卖车人对汽车质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 买家只能通过车的外观、 介绍和简单的现场试验来验证汽车质量的信息,但是很难准确判断出车的质量好坏。 因此,对于买家来说, 在买下二手车之前,并不知道哪辆汽车是质量好的,他只知道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 当然,买家知道,市场里面的好车至少要卖6万元,坏车最低要卖2万元。 那么,买车的人在不知道,车的质量的前提下,愿意出多少钱购买他所选的车呢?
买家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出价,也就是4万元。 但是,那些质量很好的二手车卖主就不愿意了,他们的汽车将会撤出这个二手车市场,市场上只留下质量低的卖家。如此反复,二手车市场上的好车将会越来越少。
产品的质量与价格有关,较高的价格诱导出较高的质量,较低的价格导致较低的质量。 “劣币驱逐良币” 使得市场上出现价格决定质量的现象,因为买者无法掌握产品质量的真实信息,这就出现了低价格导致低质量的现象。
例子
明代四川有三个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 其中一人专门进优质药材, 按照进价确定卖出价, 不虚报价格,`更不过多地取得赢利。 另外一人进货的药材有优质有劣质的,售价的高低根据买者的需求程度来定,然后用优质品或次品来应对他们。 还有一人不进优质品,只求多,卖的价钱也便宜。 于是人们争着到专卖劣质药的那家买药,他店铺的门槛每个月换一次。 过了一年他就非常富裕了。 那个兼顾优质品和次品的药商,前往他家买药的稍微少些,过了两年也富裕了。 而那个专门进优质品的药商,不到一年时间就穷得吃了早饭就没有晚饭了。
在这个故事中,卖优质药材的反倒穷得揭不开锅,卖劣质药材的反倒很快致富,这和柠檬市场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十分相似。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在生活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无处不在。
比如人才市场, 由于信息不对称,雇主愿意开出的是较低的工资,这根本不能满足精英人才的需要。
信贷市场也有劣币驱逐良币在发挥作用,信息不对称使贷款人只好确定一个较高的利率,结果好企业退避三舍,资金困难甚至不想还贷的企业却蜂拥而至。
认识了此法则,在很多时候可以使我们免受“劣币驱逐良币”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