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币如何突破劣币的重重包围?如果听任这种逆向选择大行其道,那么社会不是越来越倒退了吗?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并不是无法摆脱的,只要使信息流动充分,优劣区分明确,建立良好的信用机制,这个问题就能解决。在市场中,劣币与良币是永远存在的。不同品质或等级的物品和行为共存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市场上有一个信息对称的竞争环境和市场定价机制。这种机制使得不同质量的产品有不同的市场价格,消费者各取所需。劣币有劣币的价格,良币有良币的价格,消费者能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前提下做出自己的决策,同时,假冒伪劣产品会得到有效的惩罚和制止,企业如果以次充好,传递虚假信息,谋求不正当利润,那么将承担巨大的风险。这时,“劣币驱逐良币”原则就不会发挥作用。
即使我们排除了主观上制造假信息的可能性,在实际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也是永远存在的,因为获取信息是有成本的。如果每次交易都要掌握完全充分的信息,即使在理论上可行,事实上也是行不通的,很简单,成本将高昂得让你无法接受。你想买辆汽车,难道要先花几年的时间成为汽车专家吗?买房呢?这些高价商品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小商品呢?买的没有卖的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买方来说,承担一定的风险是必要的成本之一。但作为卖方,最有效地为买主传递真实信息则是永恒的课题。
在人才市场上有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某单位想招进一位经济学博士,要求如下:对方脑袋好,笔头好,口才也要好。但单位提供的条件如下:不变的级别工资制,每月除了两千多元工资外别无其他收入。结果,出现了这样戏剧性的一幕:前来应聘者如果声称自己各方面都很优秀,领导就会奇怪地问:如果你真的很优秀,你一个经济学博士,为什么愿意到我们这种待遇很低的地方?这一问题真难倒了应聘者,但也难倒了领导自己。因为领导想:这样的条件,优秀者不愿意来应聘,来应聘的人肯定又是不优秀的,单位又不愿意要。于是,那个单位一直招不到一个合适的经济学博士。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败问题呢?当然是买者拥有卖者尽量多的信息,即买者与卖者能够拥有足够多的“共同信息”。假如上面所说的单位领导对前来应聘者知根知底,也不至于招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自然是如何能使买者与卖者拥有足够多的“共同信息”。卢周来教授提供了这样几种解决方案:
第一种方法是买者与卖者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卖者主动向买者传达出关于产品的相关信息。比如,你去买一件羊毛衫,导购小姐不厌其烦地教你识别真羊毛与假羊毛的方法,然后让你用此法检验她所卖的羊毛衫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一招也许确实很管用,如果你想买的话,就会决定买下来。
第二种方法是找一个识货的“行家”,由他帮助对商品的质量与性能进行识别。但这两种情况都建立在一个假设基础之上:即买者与卖者之间在信息沟通时,以及买者与“行家”在信息沟通时,都必须是诚实、互信的。而这种假设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也很难实现,因为现实市场上拥有完全信息的卖者往往利用信息上的优势欺骗不拥有完全信息的买者。这时,又要依赖政府的作用了: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败,需要政府帮助公众获得更多的信息。
这样一来,单位招聘不再一筹莫展了,相信应聘者也能找到一个适合的单位,发挥所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