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谨防“劣币”始入

2019年8月29日13:30:32劣币驱逐良币:谨防“劣币”始入已关闭评论

在人才管理上,在企业管理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很普通,也很麻烦。

在一个企业创建之始,往往是积极向上的“良币”在主持工作,发挥着主导作用,也吸引着更多的“良币”的加入,这样会形成一段时间的良性循环。

经过一段时间后,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此时大家的积极性会逐渐减弱,惰性开始起作用,这时劣币开始在良币的队伍中出现,或者某些原来的良币变成了劣币,又或者是新加入的成员中出现了劣币。

长久下去,高素质员工(良币)的数量相对下降,低素质员工(劣币)的数量相对上升,尤其是大量的劣币员工上升到较高的岗位上时,格雷欣法则便开始发生作用。

最后,企业效益下滑,当企业开支捉襟见肘时,员工薪酬水平普遍下降。由此导致员工薪酬水平下降与企业效益下滑的恶性循环—劣币大量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完全发挥其作用。

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在创业之初,招聘人员时就注意选择“良币”。下面的这个事例可以更深刻地说明这一点。

春秋时代,齐桓公的霸业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相国管仲。有一次,齐桓公与管仲聊起马棚的工作,管仲说:“其实作为马夫,最难的是搭建马棚的栅栏。先用弯曲的木料编排,以后就都要求用弯曲木料,弯曲木料都编上了,笔直的木料就用不上了;先用直木料编,以后就都要求用直木料,直木料都编上了,弯曲木料也就用不上了。”

管仲的话给了齐桓公极大的启示,这其实是在告诉他一条用人之道:用人之道贵在慎始,曲直不相容而相斥,在开始的时候就必须慎重选择。开始用了良币,劣币就难以进入;开始时用了劣币,良币就会被挡在门外。

对于某些产品来说,其质量检测是比较简单的。各行各业都会有相应的客观标准,而人才这种特殊商品的优劣鉴定则要复杂得多,正如在企业运作过程中良币与劣币的相互作用一样复杂。

首先,人才是一个特殊的商品,很难有一套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一般来说,品德和才干是一个人才应具备的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有德无才,无法胜任工作、创造效益;有才无德,能够胜任工作,但会造成负面影响。德才兼备为最理想之人才。才干有一套客观的评判标准,如业绩等,可品德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做出公允的评价。

其次,人是具有惰性的。在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一是出于保护自己、融入集体的需要会比较勤奋,时间长了,就会有些懈怠,良币用的时间长了也会磨损成劣币,何况人?二是环境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是公司制度人性化。太多的人为因素使劣币的去留变得复杂起来,也许曾经是“良币”,为公司做出过贡献;也许最近状态不太好;也许随着公司业务的调整,他有些不适应;也许他是领导的亲属;也许自己不愿意得罪人……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驱逐一个“劣币”是很困难的。

如何走出上述怪圈,有效地遏制格雷欣法则呢?

首先是管理者自己不能磨损成“劣币”,不能有任何的懈怠。如果管理者自己以及创业元老精力衰退,有变成“劣币”的危险,则一定要及时把新的“良币”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自己则可退居二线。

其次,对待“良币”一定要有足够的吸引力。留住“良币”,给予他们应有的待遇,同“劣币”有明显的区分,并且,在制度上给予足够的保证。

再次,对待任何“劣币”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即使不能及时将之清理出去,也一定要限制其发展,不能听任其形成规模。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