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桶理论的启示
垃圾桶理论是企业内部的一种决策制定模式,指的是管理者要及时和员工沟通,努力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决员工办事拖沓的作风。
荷兰有一个城市为处理垃圾问题,特意为市民购置了垃圾桶,但是人们嫌麻烦,不愿使用,乱扔垃圾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该市卫生机关为此绞尽脑汁,想了许多办法。第一个方法是:对乱扔垃圾的人加重处罚,罚金从25元提高到50元,但是效果甚微。第二个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逻人员的数量,结果成效也不明显。后来,有人出了个主意:设计一个电动垃圾桶,桶上装有感应器,每当垃圾丢进桶内,感应器就做出响应,自动启动录音机,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其内容每两周更换一次。没想到,这个设计大受市民欢迎,人们无论距离远近,都把垃圾丢进桶里,于是城市变得清洁起来。这种模式后来被人们运用到管理学上,成为垃圾桶理论。
在垃圾桶上安装感应式录音机,人们丢进垃圾后,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使用效果远比那些惩罚手段好得多,这种方法还能得到人们的喜欢。同样,要解决公司员工办事拖沓的问题,用监管和处罚的手段很难真正达到效果,因为员工的工作效率主要是靠他们个人用心努力。对员工办事拖沓的原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处理员工办事拖沓问题上,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很重要。管理者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员工超时间或者在拘束的环境中工作,因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管理方法。作为管理者,要对员工多一些理解、关心和体谅,这样才有助于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垃圾桶理论的例子
Takeshi-Niinami刚刚任职日本第二大连锁便利店——罗森的总裁时,公司正面临困境。由于经营初期过度扩张,导致分店开设过多,恰逢日本通货紧缩,零售价被压低,许多分店亏损。公司涉足的其他业务,如自动取款机和网上购物中心,都没能带来很好的收益。此时员工们人心惶惶,甚至无心工作,士气普遍低落。总之,Niinami接手的是一个有着许多棘手问题的企业。
接手公司不久,Niinami就决定要巡视旗下的所有分店。当时罗森的分店在全日本共有7648家,如果都巡视过来,工程可谓浩大。Niinami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我总是试图和员工进行直截了当的沟通,尽管他们背地里会称我为‘那个讨厌的家伙’,但我依然很直率。”Niinami在与员工的沟通中,经常会问他们需要什么,并且努力解决员工所遇到的问题,进而让员工感受到公司对他们的关心。他那直言不讳的作风和及时解决员工需求的做法,有效地改变了罗森员工办事拖沓、萎靡不振的风气,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整个公司的气氛大大改变,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在罗森公司,每个员工都可以自由地向上级发表意见。经过共同努力,罗森高涨的士气逐步转化为优异的经营业绩,虽然当时日本国内整体经济形势并不好,但在与对手的竞争中仍然占得了优势,初步实现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