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个人,每个人的脸都是脏的。设定没有任何一个人有镜子,因此每个人只能够看到别人的脸是脏的,但无法知道自己的脸是否是脏的。
美女进来说:你们当中至少一个人脸是脏的。三人环看,没有反应。美女又说:你们知道吗?三人再看,顿悟,脸都红了。为什么?
因为三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人都知道另外两个人的脸是脏的,因此“至少有一个人的脸是脏的”这句话充其量只是把事实重复了一遍而已,然而它却是具有“信号传递”作用的关键信息,它使三个人之间拥有共同信息成为可能。假定三个人都具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那么至少将有一人能够确切地知道自己的脸是否是脏的!
下面进行简单推理(为了论述方便,将三个人进行人为排序,并依次命名为A、B、C):
(1)A只能看到B、C的脸是脏的,这符合“你们三人的脸至少有一人是脏的”的描述,因此A无法确切地告诉“自然”自己的脸是否是脏的;但这隐含着B、C的脸不可能都是干净的,否则A若观察到B、C的脸都是干净的,那么A就可以果断地判断出自己的脸是脏的,即A不可能不能够确定自己的脸是否是脏的。
(2)B得知A无法确切地说出自己的脸是否是脏的,得知“B、C的脸不可能都是干净的”这一推论,但他同时又看到C的脸是脏的,这符合“你们三人的脸至少有一人是脏的”的描述,因此B依然无法确切地说出自己的脸是否一定是脏的。
(3)C根据A、B不能够确切地说出他们各自的脸是否一定是脏的已知事实,肯定可以推断出自己(C)的脸一定是脏的。推理如下:
联系(1)、(2)进行反向推理,由于(1)“A无法确切地告诉‘自然’自己的脸是否是脏的,隐含着B、C的脸不可能都是干净的”;(2)“若C的脸是干净的,那么B一定能够确切地知道自己(B)的脸是脏的”。但是B无法作出判断的事实,等于给C传递了一个信号,C根据A、B共同传递的信号,来判断自己的脸一定是脏的。
“脏脸博弈”告诉我们,“你们三人的脸至少有一人是脏的”这句话,将三个人各自具有的具体知识——“至少有一人是脏的、甚至至少两个人的脸是脏的”,转变为“共同知识”——三个人都知道“至少有一人是脏的”。共同知识的出现,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博弈结果——至少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脸是脏的。
从前,有个皇帝有喜欢穿新装的怪癖。两个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声称他们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该衣服”。于是,骗子扭捏作态地比画织布。从皇帝到大臣再到朝廷大小官员,谁都自欺欺人。老百姓最初也只得说假话。当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说出了真话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出了真话。而皇帝和大臣们硬是装模作样,直至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在这则故事中,说“看不见”是一句真话,但在骗子的近乎“诅咒”般的话语和利益关系的“利诱”下,“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