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的优势策略:向聪明的警察学习

2019年7月14日15:28:44囚徒困境的优势策略:向聪明的警察学习已关闭评论

在“囚徒困境”中,有两类角色,囚徒和警察。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某件具体的事情,你处于主动地位,那么你完全可以向故事中的警察学习,通过利用这个博弈理论,让竞争的双方陷入了困境,从而降低成本,实现你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比如说现在有一个政府项目,是公开招标选择网络公司建立政府网,某公司是投标者之一。对于这个公司来说,根据过去的经验能够预算出接手这个项目的真实成本是100万元人民币,然而这个公司并不了解其他竞争对手的真实成本。

该公司根据市场行情推断,其他公司的真实成本在50万~150万元之间。从概率的角度去看,在50万~150万之间的任何一个价格都有可能是最终的胜利者。我们简化这个问题,假设每个公司的成本只能是50万~60万元、60万~70万元……120万~130万元、130万~140万元、140万~150万元这样的整数,总共有10种可能,因此最终获得胜利的公司落在这10种价格区间中的任何一个的概率是1/10。

如果这个公司报价90万元,很显然,公司即使胜出,仍然要亏本10万元,看来100万元的报价是底线,低于这个价格的报价对于该公司毫无意义。当然这只是这一机制的理想状况。实际当中,如果价格低于成本,破坏了市场均衡,毫无疑问会影响项目质量,不但损害中标者利益,最终还会损害招标政府自身利益。

理论上该公司投标报价一定要高于100万元,不妨假设报价120万元,根据这10种价格的概率,其他公司报价低于120万元该公司惜败的概率是3/5,即使开价100万元,该公司不能中标的概率也有2/5。当然开价120万元胜出时可以赚取20万元利润,而开价100万元时即使胜出也仅仅是能够弥补成本而已。

由此可见,开出一个较高的价码是该公司的优势策略。每一个投标公司都这么考虑的话,所有公司的报价都会高于实际成本,结果就是所有的开价都被人为抬高。怎样才能让公司投标报价接近于真实成本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采用某种激励机制来驱动投标者不说谎。如果有这样一种激励方式:就是将合同判给开价最低者,但是却让他付开价第二低者的价格。

这个时候该公司如果开出的还是120万元的报价并且是第二低的价码,而另一家公司开出的价格比这个公司要低,比如是低于该公司成本价的90万元,该公司最终的价格120万元反而成了这个胜出公司的最终项目价码。在这种招投标方式下,任何一个公司的优势策略就是开出一个接近其真实项目成本的价格。

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具体分析招投标行为,我们还可以发现:就像博弈的参加者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那样,投标各方也如同分别隔离审问,不准串供,他们相当于处在“两难困境”中的“囚徒”,各家只能依据自身实力、期望利润和所掌握的市场信息,自主报价,独自承担风险。

不难看出,机制设计的关键是如何让每个公司的报价有利于集体选择,并最终达到“纳什均衡”。这里其实靠的是两个制度安排:

阻止公司之间的合作。

制定了一套“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赏罚规则。

由此可见,在招投标的机制设计中,通过博弈竞争使中标价接近成本价,达到均衡合理,为招标人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优胜劣汰,使市场竞争力低下的投标人无力参与竞争而退出市场,让有实力的投标人脱颖而出,使资源达到均衡配置,市场秩序得以规范。

再有,假如你是一个事业部门的经理,手下有七八个业务员。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拼命干活呢?看完了上面的文字,你一定已经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让他们陷入囚徒困境。一旦每个员工都觉得,拼命工作,无条件地加班加点是自己的最优选择,老板的日子就舒心了。

让员工们陷入这种困境的方法很多。比如:

威逼——按员工业绩给他们打分评级,告诉他们,得分最差的扣工资。

利诱——得分最高的给奖金。

煽风点火——对小王说:“小王啊,你知道我们公司要提拔一批新的管理人员,我是很看好你的。不过你看老张,都拖家带口的了,最近还经常干到半夜,也在较着劲呢。你现在没有家庭负担,可不能比他落后了,这样我也好在老板那给你说好话。”然后对老张说:“你看人家小王,天天工作到半夜,才毕业没多久,业绩已经有声有色了。你可是老员工了,如果成绩还比不上新来的,让我怎么向老板推荐你啊?”

总之,这一套策略用下来,如果运用得好,员工都会攀比着加班加点努力工作。

不过也不一定!尤其是如果你接管的部门成立已久,员工们都非常熟悉,有一定交情的时候,这套手段就不那么灵验了。工资是按月领的,员工们在进行的是无法预期次数的多次博弈。有理性的员工很快就会发现,听老板的话只会让自己更辛苦。渐渐地他们就会达成默契,从囚徒困境中摆脱出来:原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能偷懒就偷懒。奖金轮流拿;拿了奖金的要大出血,安抚住其他没拿到奖金的。

这时候,你会想到,找一个非理性的人来,扰乱员工们的默契。于是招聘一个任劳任怨,加班加点的“笨蛋”到办公室,如果别人不努力,每个月的奖金就都给“笨蛋”。但这样做,还是不见得有成效。因为其他员工会孤立“笨蛋”,作为对他的惩罚,这就大大增加了“笨蛋”的博弈成本。过不了多久,“笨蛋”就会发现,或者加入到其他同事的阵营里去;或者,到处树敌,得到的奖金还补偿不了损失,而且失去了大家的帮助,工作很难进行,奖金还是拿不了多久。于是,“笨蛋”开始变得理性,囚徒困境还是没出现。

让员工去跟不太容易与他们达成默契或合约的人博弈,就可以让他们在囚徒困境中多陷一会。比如,让员工以小组的方式相互竞赛,就比对个体的激励更有效一些。甚至可以让自己的部门和处在异地的同性质部门竞争,这样的两个部门人员因为没什么在一起相处的机会,是很难达成协议的。这样就可以帮你成功地制造出“困境”。

还有一种很特殊的情况,可以利用不在场的第三方设置困境,有一个故事:

春秋时楚国杰出的军事家伍子胥,有过一段逃亡生涯。因为政治原因,他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楚王杀害了,伍子胥只身逃往吴国。

在逃亡中,伍子胥在边境上被守关的斥候抓住了。斥候对他说:“你是逃犯,我必须将你抓去面见楚王!”

伍子胥说:“楚王确实正在抓我。但是你知道楚王为什么要抓我吗?”

斥候冷冷地说:“我没必要知道,你是逃犯,我就可以抓你去领功取赏。”

伍子胥从容自若地说:“不,你需要知道。因为有人跟楚王告密,说我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楚王一心想得到我的宝珠,可我的宝珠已经丢失了。楚王不相信,以为我在欺骗他。我没有办法了,只好逃跑。”

斥候冷笑说:“宝珠丢了,至少我还抓住了人,我想楚王还是有赏赐的。”

伍子胥摇头说:“这,你又错了,现在你抓住了我,还要把我交给楚王,那我将在楚王面前说是你夺去了我的宝珠,并吞到肚子里去了。楚王为了得到宝珠就一定会先把你杀掉,并且还会剖开你的肚子,把你的肠子一寸一寸地剪断来寻找宝珠。这样我活不成,而你会死得更惨。”

斥候信以为真,非常恐惧,觉得没必要以命相搏去换取那一丁点的赏赐,于是赶紧把伍子胥放了。伍子胥终于脱险,逃出了楚国。

这个故事可以算是囚徒博弈的一个精彩注解,面对可能出现的潜在的危机,人总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以保证自己能够免于陷入困境。由此,伍子胥三言两语就改变了自己的劣境。他编造出一个故事,利用不在场的吴王,应用囚徒困境,成功地帮助他解决了逃跑中的难题。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争名夺利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有人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们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把无数人都卷了进去。对此,最聪明的做法是,迅速远离它。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