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掌握新新人类心态

2019年7月13日21:51:20正确掌握新新人类心态已关闭评论

在大家心目中,“80后”、“90后”是独生的一代,是在温室中长大的一代,是没有挨过饥饿的一代,是“没有责任的一代”。“80后”、“90后”这两个词从出现起就被判下了“没有责任”的原罪。

客观地看待“80后”、“90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是对“80前”的考验。“80后”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长大的,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史好像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史,物质越来越丰富,媒体越来越发达,资讯越来越多,社会既有价值观被打破,社会价值越来越多元,新的主流价值观没有形成。他们成长的20多年是中国发展变化最快的。这种情况下,“80后”作为一个整体,自然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例如因为没有姐妹弟兄,“80后”作为个体会经常感到孤独,因此除了这种情感需要外,对团队配合意识就不强。

“80前”的人们在物质上大部分是贫乏的,但在精神上整体是比较“富裕”的。正因为如此,“80前”的人们看待“80后”觉得他们无比“幸福”,觉得他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反过来看,“80后”、“90后”真的是很苦:小时候没有玩伴,很孤单;很多人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不像“80前”的大学毕业生还管分配;“80前”人们在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是“又红又专”的单一的主流价值,而“80后”从开始懂事起面对的都是多元的价值观,增加了选择的精神困苦。对于人来说,精神苦才是最苦的。

“80后”、“90后”并不是“叛逆”的一代,恰恰相反,他们中的主流仍然是非常“传统”的,而且更具创造性。他们依然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勤俭节约、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精神。他们的责任感一点也不比他们的父辈们差。

内心的传统并不妨碍他们作为一代人应有的时代特色。他们更加注重人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80后”把工作当成是谋生或发展的必需手段,同时更注重个人今后长远的发展和事业。工作和生活是分开的。“80后”的选择是比较多的,因此“80后”创业的也比较多。“80后”、“90后”们对精神质量的追求远远高于“80前”们。“80后”喜欢“变化”,是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本身就在迅速变化着,只是他们“变”得更快。

“80后”、“90后”比父辈们更自信,自信的结果是有点“自我意识”。他们以中国人为荣,以消费国货为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更“中国”,也更“世界”。

“80后”、“90后”的这么多特点给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除了通用的管理理念之外,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并进而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呢?

(1)在工作上,要强行“规矩”他们。“80后”、“90后”的自我意识必须“规矩”在一个既有的轨道上,如任其发展,则会“毁”了他们。企业要建立起强有力的纪律和规矩,让他们没有机会去“犯错”。

(2)强调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对个体的帮扶。价值的多元增加了他们精神上的迷茫风险。如果我们没有在价值上进行引导,组织就没有效率,最终也就没有前途,他们个人也会成为一个没有组织家园、没有事业归宿、看不到未来在哪里的游卒。因此,企业要形成互帮互助的组织文化。企业不是员工名利的竞技场,而是员工的心灵家园。

(3)真正地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对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基本逻辑是“现在的阶段性合作就是为了将来分手”,这是管理者的豁达和智慧。试想,哪个人不喜欢真心帮助自己进步成长和成功的单位?

(4)要试着在生活上适应他们。因为他们是未来和方向,要看社会今后的方向,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年轻人是怎么样的。他们在工作之余的爱好,我们的管理者也不妨“掺和”一下,等他们认为你是“老家伙”的时候,你很难让他们真正地喜欢上。了解了他们的需要,你可以在单位也适当地增加一些娱乐措施,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80后、90后的职业心态分析

与60、70后的“工作是为了生存”不同,更多的80后、90后员工认为“工作是为了生活”。因此,假期、发展平台、弹性的工作时间、公司的娱乐活动等因素成了他们选择公司和职业的关注点。

正确掌握新新人类心态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