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 世纪60 年代和70 年代,美国日杂百货业的竞争主要是在生产厂商之间展开。竞争的焦点是品牌、商品、分销渠道以及大量的广告和促销,同时在零售商和生产厂商的交易关系中生产厂商占据支配地位。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特别是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在零售商和生产厂商的交易关系中,零售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竞争的焦点转向流通中心、商家自有品牌、供应链效率和POS系统。在供应链系统内部,零售商和生产厂商为了争夺对供应链主导权的控制,并为自有品牌占据零售店铺货架空间的份额展开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使得供应链各个环节间的成本不断转移,供应链系统成本上升,并且容易牺牲力量较弱一方的利益。
在此期间,从零售商的角度来看,随着新的零售业态如仓储商店、折扣商店的大量涌现,零售商能以相当低的价格销售商品,从而使日杂百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状况下,许多传统超市业者开始寻找应对这种竞争方式的新的管理方法。从生产厂商角度来看,由于日用百货的制造技术含量不高,大量无实质性差别的新商品被投放进市场,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趋同。生产厂商为了控制分销渠道,通常采用直接或间接降价的方式向零售商进行促销,这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厂商自身的利益。因此,如果制造商能与零售商结成战略联盟,将不仅有利于零售业的发展,同时也符合生产厂商自身的利益。
另外,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过度竞争往往使企业忽视消费者的需求。一般而言,消费者比较看重的是商品的高品质、新鲜度、优质的服务和在合理价格基础上的多种选择(品种多样)。然而,许多企业并非通过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在合理价格基础上的多元化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是通过提供大量非实质性差异的商品来供消费者选择,并通过大量的诱导型广告和广泛的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转换品牌,结果导致顾客满意度不断下降。面对这种状况,客观上企业必须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提供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在上述背景下,美国食品市场营销协会( FMI)联合了可口可乐、宝洁、 Safeway Store等在内的六家企业与Kurt Salmon公司联合成立了研究小组,对食品产业的供应链状况进行调研,探索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途径。1993 年 1 月,该研究小组正式形成了一份详细的咨询报告,在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ECR的概念,就此开始了食品产业供应链管理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