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阿鲁达和一位朋友想做抓饭吃。
那位朋友问:“阿鲁达,您会切胡萝卜丝吗?”“不会。”阿鲁达回答。
“那么胡萝卜丝炒葱头会吗?”
“不会。”
“那样的话您会焖抓饭吗?”
“也不会。”
那位朋友只好自己把抓饭做熟,端到阿鲁达跟前,问他:“阿鲁达,您会吃抓饭吗?”
“本来我连抓饭也不会吃,可看到您忙活了半天,不好意思不吃了。”阿鲁达说完大口大口地吃起抓饭来。
聪明的人,总是可以在市场能够抓住更多机会时加以免费利用,搭上最后一班车。
所谓“搭便车现象”现象是由外部性引申出来的,比如一个人在院子里点烟花给自己欣赏,但放烟花的同时不但给他带来了快乐也给他周围看烟花的人带来了快乐,而周围的这些人却不需要为此付出成本,这就产生了正外部性,又叫搭便车,即周围的人搭了这个人放烟花的“便车”。
多数情况下搭便车需要的是智慧和头脑。
从前有个穷人因生活拮据便到邻家一位吝啬的老人那里去讨碗饭吃,他知道直接表明来意是肯定不行的,便事先带了把斧子。见到邻家老人后穷人说:“我有一把神奇的斧子,如果把它放到沸腾的锅里就可以煮出美味的粥来,只因我家中贫穷,一无所有,所以想借你家锅来煮碗粥喝。”老人听说斧子可以煮粥,不但感到好奇,还想到反正在自己家绝对不会吃亏的,便爽快地答应了。
穷人让老人帮忙用木柴生起了火,然后把斧子洗干净放到锅里煮了起来。等到水烧开后穷人亲自品尝了一口后禁不住赞叹道:“真是太好喝了,我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美味的粥,要是再加点燕麦粉就更好了。”老人便急忙拿来了燕麦粉,而后穷人又用同样的方法让老人心甘情愿拿来了盐巴、青菜和肉片,就这样一锅粥做好了。
正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吝啬的老人只想搭便车吃斧子粥,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穷人如何熬粥上了,岂能想到斧子熬粥只是个诱饵。斧子不过是把普通的斧子而已,而那锅粥却是穷人用自己的智慧换来的。其实,穷人和老人都有搭便车的想法,不同的是穷人用的是智慧取胜,而吝啬的老人想占的是便宜,结果却吃了亏。
搭便车的根源是一种投机心理,一方面,投机者抱着“就算我不做,总会有别人做”的想法碰运气;另一方面,在集体行动中,一个人到底出了多少气力往往难以考证,无形中给搭便车者提供了机会。
在一个共同利益体中,某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假装或不道德地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以图成功搭便车。其根本原因在于团体利益同分,责任与成本却由团体的每个成员承担,这样便会出现搭便车的投机心理与行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能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拿到跟其他乐师一样的报酬。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有一个国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信,决定在自己生日那天让全部子民同一时刻高呼:“陛下万岁”。他把时间定在了正午时刻。子民们也十分期望这一刻的到来,因为他们想听到世界最大的声音。
有一位智者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也呼喊的话,听到别人声音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于是他决定在呼喊的时候保持沉默,只是静静地听别人呼喊。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自己最亲密的人,想让他也能享受到此种乐趣。结果,不到半天时间,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国家。正午时刻到了,大家翘首盼望着最大声音的到来,但是回应的却是比平时更安静的沉默。
故事中的臣民是一个利益的整体,只有他们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世界上最大的声音。但是许多人同时怀有了这样的思想:这么多的人不缺我一个啊,我不呼喊其他人呼喊声音仍然很大。大家就怀有了这样的想法,最终就导致了一片沉默。
这是一个最具有幽默性的结局,但这显然不是最悲惨的结局。倒可能是最现实的结局。
他们每个人都“享受”到了他们不行动带来的结果,因为都没有呼喊,所以结果很公平。我们假想一下,如果有一半人呼喊了,而另一半人没有呼喊。那么结果会是怎么样?国王听到了这个声音,也许很不满意,那么他可能会处罚所有的国民,那么,这对那些呼喊了的人是极其不公平的。他们呼喊了,但是他们还得承担没有呼喊人的罪过,这样,将会影响到他们下次呼喊的积极性;而没有呼喊者,他们的惩罚被呼喊者分担以后变得轻了很多,他们会把这当成一种侥幸,甚至形成一种习惯。这样,国王再想听到世界上最大的声音基本上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