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理论由卡尼曼和沃特斯基提出,包括三个基本原理:
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具备风险规避意识;
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具备风险偏爱倾向;
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得与失背后的风险决策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假设你得了一种病,有十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会突然死亡。 现在有一种吃了以后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零的药, 你愿意花多少钱来买它呢?或者假定你身体很健康,医药公司想找一些人来测试新研制的一种药品,这种药用后会使你有十万分之一的概率突然死亡,那么医药公司起码要付多少钱你才愿意服用这种药呢?"
实验中,人们在第二种情况下索取的金额要远远高于第一种情况下愿意支付的金额。 我们觉得这并不矛盾,因为正常人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仔细想想,人们的这种决策实际上是相互矛盾的。
第一种情况下是你在考虑花多少钱消除十万分之一的死亡率,买回自己的健康;
第二种情况是你要求得到多少补偿才肯出卖自己的健康,换来十万分之一的死亡率。 两者都是十万分之一的死亡率和金钱的权衡,是等价的,客观上讲,人们的回答也应该是没有区别的。
为什么两种情况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做出不同的回答呢?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失去一件东西时的痛苦程度比得到同样一件东西所经历的高兴程度要大。 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说,对“得失”的态度反映了一种理性的悖论。 由于人们倾向于对 “失”表现出更大的敏感性,往往在做决定时会因为不能及时换位思考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一家商店正在清仓大甩卖,其中一套餐具有8个菜碟、8个汤碗和8个点心碗,共24件,每件都完好无损。同时有一套餐具,共40件,其中有24件和前面那套的种类大小完全相同,也完好无损,除此之外,还有8个杯子和8个茶托,不过2个杯子和7个茶托已经破损了。 第二套餐具比第一套多出了6个好的杯子和1个好的茶托,但人们愿意支付的钱反而少了。
一套餐具的件数再多,即使只有一件破损,人们就会认为整套餐具都是次品,理应价廉;件数少,但全部完好,就成为合格品,当然应当高价。
在生活中,人们由于有限理性而对“得失"的判断屡屡失误,成了 “理性的傻瓜"。
工人体育场将上演一场由众多明星参加的演唱会,票价很高,需要800元,这是你梦寐以求的演唱会,机会不容错过,因此很早就买到了演唱会的门票。 演唱会的晚上,你正兴冲冲地准备出门,却发现门票没了。 要想参加这场音乐会,必须重新掏一次腰包,那么你会再买一次门票吗?
假设是另一种情况: 同样是这场演唱会,票价也是800元。 但是这次你没有提前买票,你打算到了工人体育场后再买。 刚要从家里出发的时候,你发现800元弄丢了。这个时候,你还会再花800元去买这场演唱会的门票吗?
与在第一种情况下选择再买演唱会门票的人相比,在第二种情况下选择仍旧购买演唱会门票的人绝对不会少。同样是损失了800元,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呢? 其实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说,他们的理性是有限的,在他们心里,对每一枚硬币并不是一视同仁的,而是视它们来自何方、去往何处而采取不同的态度。 这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思考。
前景理论告诉我们,在面临获得与失去时,一定要以理性的视角去认识和分析风险,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敢于冒险,但不盲目冒险有一次,但维尔地区经济萧条,不少工厂和商店纷纷倒闭,被迫贱价抛售自己堆积如山的存货,价钱低到1美元可以买到100双袜子。
那时,约翰·甘布士还是一家纺织厂的小技师。 他马上把自己积蓄的钱用于收购低价货物,人们见到他这股傻劲,都公然嘲笑他是个蠢材。约翰·甘布士对别人的嘲笑漠然置之,依旧收购各工厂和商店抛售的货物,并租了很大的货仓来存货。
他妻子劝他说,不要买这些别人廉价抛售的东西,因为他们历年积蓄下来的钱数量有限,而且是准备用做子女学费的。 如果此举血本无归,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妻子忧心忡忡的劝告,甘布士安慰她道:“3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靠这些廉价货物发大财了。"
过了十多天,那些工厂即使贱价抛售也找不到买主了,便把所有存货用车运走烧掉,以此稳定市场上的物价。
他妻子看到别人已经在焚烧货物,不由得焦急万分,抱怨起甘布士。 对于妻子的抱怨,甘布士一言不发。
终于,美国政府采取了紧急行动,稳定了但维尔地区的物价,并且大力支持那里的厂商复业。
这时,但维尔地区因焚烧的货物过多,存货欠缺,物价一天天飞涨。 约翰·甘布士马上把自己库存的大量货物抛售出去,一来赚了一大笔钱;二来使市场物价得以稳定,不致暴涨不断。
在他决定抛售货物时,他妻子又劝告他暂时不忙把货物出售,因为物价还在一天一天飞涨。
他平静地说: “是抛售的时候了,再拖延一段时间,就会追悔莫及。”
果然,甘布士的存货刚刚售完,物价便跌了下来。 他的妻子对他的远见钦佩不已。
后来,甘布士用这笔赚来的钱开设了5家百货商店,成为全美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
事实上,冒险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抓住机遇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想做就能做到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冒险才显得那么重要, 冒险也才有冒险的价值。 但冒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找刺激,当你的机会来临,要及时脱身这种 “危险游戏" 。 我们应有冒险精神,但是不要盲目冒险,才能真正抓住风险中的商机, 圆自己的财富之梦。
定律画外音:把钱存入银行也有风险
10多年前,一对老夫妇退休,当时他们有近5万元的储蓄,心里觉得很踏实, 可以养老了。1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在银行的5万元虽然有一定的利息收入,退休工资调整了几次,可现在他们很不踏实: 以现在的物价水平来看,几万块钱还能提供什么样的保证呢?
如果他们不是把这笔钱存在银行,而是进行投资,比如在10多年前投资房地产,那么现在他们拥有的资产就非常可观了。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相同。但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意识:
把钱存入银行也是有风险的;有可能的话,可以多些考虑和选择。
如果你是工薪阶层,存入银行的钱多半是从工资里省下来的。 简单和节省的生活自然是正确的,然而你还应该认识到,要达到经济自由的状态,我们就不能挣固定数字的钱, 就必须不仅仅是从老板手中接过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小部分,而是要赚取别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要想富,唯一的道路就是自己当老板。 别误会,我们说的是把钱拿去投资。自己为自己干,不受别人的“剥削”,甚至还可以“剥削"别人,承担风险,也享受利润--所有投资者都可视为“老板"。
在你的投资组合中,你可以把资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仍放在定存、活存以及国债中,这部分每年会有固定的利息收入,除了国债之外,本金并无亏损的风险, 且兑现的速度快, 可供不时之需。第二部分,如果你还有余钱,你不妨把资金放在股票、黄金、共同基金,甚至高风险、高报酬的外币及期货投资上。
但不管做什么投资,你都必须有血本无归的心理准备,而且就算血本无归,也必须保证不会影响你的基本日常生活开支,否则就犯了投资过度、风险过高的兵家大忌。
如果你有房子、车子,也结了婚,有了孩子,那么,保险是你理财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正所谓“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一旦你半生辛苦所买下的房子在一场大火中付之一炬,一切从头来的打击是会令人难以招架的。 因此,火险、车险、寿险等保险规划,都是这一阶段必修的课程。
把钱存入银行是一种因循守旧的做法,除了让银行有本钱赚取利润外没有更多的好处,而且,需要记住的是,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