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便车”的外部性

2019年9月1日21:09:15“搭便车”的外部性已关闭评论

前几年在营养保健品市场上,风行“人体补钙”,各种各样的补钙品琳琅满目,报纸杂志和电视广播里也充斥着补钙的广告。当“补钙大战”如火如荼、难分高下的时候,人们却吃惊地发现:由于竞争商家太多,营养品销量并不见得有多好,倒是农贸市场里的肉骨头大为旺销。原来,根据“吃什么补什么”的老话,吃肉骨头也是相当补钙的。特别是猪的脚筒骨,骨髓多,味道好,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供给有限导致了价格上涨,最后它甚至逼平了肋条肉。饭店里的骨头煲汤也备受欢迎。直到这时,那些在媒体上花大钱做广告的厂商才发现,自己为肉骨头做了免费宣传。

我们会发现,厂家经常采用搭便车策略,一些弱势产品跟进强势产品,借力“铺货”,最大限度地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阻力,使新产品快速抵达渠道的终端,从而尽快与消费者见面。对没有强大实力的弱势产品而言,搭强势品牌的“广告便车”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策略。我们来看看神奇牦牛搭便车的例子。彼阳牦牛在电视、报纸媒体上进行密集性广告轰炸,而这恰恰给神奇牦牛(一营养品生产商)窥见了行销机会。神奇牦牛(一营养品生产商)悄悄渗透终端,采用终端跟进策略,争取哪里有彼阳牦牛铺货,哪里就有神奇牦牛守阵,也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神奇牦牛的包装色调与彼阳牦牛几乎雷同,包装盒面积比彼阳牦牛要大,但价格稍低,其终端展示形象比彼阳牦牛更显牛气。

在图书市场上也存在搭便车的例子:比如,前些年有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畅销,市面上立即出现了《我该动谁的奶酪》、《谁也不能动我的奶酪》等一系列跟风书;又如《绝对隐私》一书,跟风的“隐私”一片,哪有“隐私”可言。书倒都畅销了,手法却耐人寻味。

善于投机的企业总是可以充分利用外部性坐收渔翁之利。同时也正是由于便车的便利性的存在,行业的先导者在大张旗鼓地进入某个领域的时候,也应该尽量减少投机者利用自己的宣传声势所形成的便车的机会。“搭便车”与“反搭便车”的斗争就像一场猫与老鼠的战争,其中的妙义就在于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谁的手法更为天衣无缝,巧夺天工。

自马歇尔以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庇古、奥尔森、科斯、诺斯和一些博弈论专家。庇古从“公共产品”入手,奥尔森从“集体行动”入手,科斯从“外部侵害”入手,诺斯从“搭便车”入手,博弈论专家们则从“囚徒困境”入手。

科斯强调外部性问题的相互性质,提醒我们注意,在现实中,外部性问题不总是单向的,个人之间可以通过某些行动实现一定程度的均衡。诺斯的研究则告诉我们,“搭便车”行为是制度变迁的障碍,这说明成功的制度变革恰是成功地克服了外部性问题。最后,“囚徒困境模型”则说明,外部性问题的存在,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一个根深蒂固的矛盾,即: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个人最优和社会最优的不一致。

关于搭便车所产生的问题,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第二版中讲到搭便车的故事时给出了解答。

美国一个小镇的居民喜欢在7月4日美国国庆日这天看烟火。这个小镇的企业家艾伦决定举行一场烟火表演,可以肯定艾伦会在卖出门票时遇到麻烦。因为所有潜在的顾客都能想到,他们即使不买票也能看烟火。烟火没有排他性,人人都可以看烟火。实际上,人人都可以搭便车,即得到看烟火的机会而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

尽管私人市场不能提供小镇居民需要的烟火表演,但还是有办法解决小镇的问题:当地政府可以赞助7月4日的庆祝活动。镇委员会可以向每个人增加2美元的税收,并用这一收入雇用艾伦提供烟火表演。

因此,政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政府确信,总利益大于成本,它就可以提供公共物品,并用税收为它支付,可以使每一个人获得搭便车的权利。因此,对于可能产生“搭便车”的物品或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能经常享受到免费的产品和服务。花香四溢、环境优美的公共花园,可以免费出入;只要买个电视机就可以收到几十个电视台的信号,而我们从未付钱给信号的发射者;守卫祖国边防的军队,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危,我们并未直接付钱给他们……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