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MIS)发展的阶段论

2019年9月21日17:21:25管理信息系统(MIS)发展的阶段论已关闭评论

20世纪70~90年代,国际上社会技术系统学派最杰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就是探索总结出了反映信息系统的发展进程的阶段理论。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论述,建立了不同的模型。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包括7个阶段:辅助工作、业务上的管理支持、附加的顾客价值、竞争优势、战略洞察力、转变、知识网络;也有的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在企业进化的3阶段分别是:工作自动化、信息管理和经营转型。最早提出信息系统发展阶段论的学者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兰(R.Nolan),他根据历史资料与对发展状况的考察,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6阶段论,被称为诺兰的阶段模型,如图1-1所示。

管理信息系统(MIS)发展的阶段论

图1-1 诺兰的阶段模型

1.初始阶段

这个阶段人们对计算机还很不了解,少数的计算机应用主要起一种宣传、启蒙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各级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作用从不了解到有些了解,这些应用产生的效率或效益使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大大提高,各部门陆续开始计划购买计算机等信息设备。

2.蔓延阶段

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开始产生了实际的、基于自身工作需要的兴趣。计算机应用开始普及,一些简单的信息系统得到开发和利用。计算机的使用量开始上升,计算机的主要作用是用于业务处理。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数据冗余、不一致和难于共享等。

3.控制阶段

由于投入使用的应用系统多起来,硬件、软件投资和开发费用急剧增长,各个单项应用之间不能协调,投资与预期的回报相差甚远,并未取得预期的效益,得不偿失。从投资效益的状况来看,企业开始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控制。由于,各种矛盾逐渐开始暴露,这一阶段的发展速度渐缓,人们对系统集成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诺兰认为,第三阶段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阶段。

4.集成阶段

由于前一阶段的教训,人们开始认真地按照信息系统工程的方法,全面规划,切实从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改造。所谓集成就是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连接,建立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

5.数据管理阶段

在系统集成基本完成的条件下,信息管理提到了一个新的、以计算机为技术手段的水平上。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日常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日常数据处理工作基本上由信息系统完成。这时计算机作为日常数据处理工具的作用开始发挥出来,投资开始见效。

6.信息管理阶段

在日常业务已经进入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对这些数据加工整理,充分利用,从而使决策水平大大提高。这时,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信息作为资源的作用被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可。

诺兰阶段模型总结了信息系统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概念层次上对企业中信息化的规划制定大有裨益。据权威统计,发达国家大约有近半数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都认为本企业的信息系统发展处于集成阶段,从实践中验证了诺兰模型的正确性。

根据诺兰阶段性理论模型描述,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还处于控制期、集成期,是一个信息系统上马的抉择期和转折点,要想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实施企业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在制定系统规划时,首先要明确本组织当前处于哪一个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的系统规划与建设。

我们认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由于业务特点、员工素质、企业发展的历史等不同特点,决定了其信息化的发展轨迹是有所差异的。例如,对于一个普遍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工作的新企业来说(如网站、IT公司),有可能跳跃前三个阶段,直接从第四个阶段开始规划和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