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篇文章,说:每个办公室里,都有充满野心想往上爬的人,也有只想偷懒没有大志的小职员。由此,办公室里只有两种角色——主角和龙套,这不是命运决定前途,而是你的志向决定命运。
甲、乙、丙三人是一起进入公司销售部工作的,三人都是高材生,但出身却截然不同。
甲来自于农村,一番刻苦的努力和亲朋好友的帮助才上的大学,他成绩顶尖,面试时以整个招聘第一名的身份考入。
乙就是本城市的坐地户,家境虽然一般,但是衣食无忧,一毕业后就直接来到了公司。
丙是身世最好的一个,他父亲是某政府部门的小官员,只和公司董事打了个招呼,没参加考试就直接进了公司。
三个人都是在公司的销售部工作。因为出身不好的关系,甲给自己定了目标,要在一年内混出样子来,至少坐上副主管的位子。丙也有野心,瞄准的也是销售部副主管的位置。唯有乙的志向不大,他好逸恶劳,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能闲着就绝对不主动干活。
公司派业务单子时,甲和丙总是挤破头似的抢,每次都是争抢得面红耳赤。乙坐在中间,一言不发,不争也不抢,领导给就做,领导不给就不做。几个月过去了,销售部主管甚至是销售部经理都知道,部门里最拼的是甲和丙,而最闲的是乙。
终于有一天,主管丢下来一张“死单”。这是公司销售部里惯用的名称,意思是这张单子铁定谈不成,弄不好还会被投诉的麻烦客户。
例会时,主管拿出了那张“死单”,问谁愿意接。这时几乎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甲和丙。主管也侧头征求两人意见。但听到甲和丙都说自己手里的单很多很忙,主管在表示理解的同时,突然想起了乙。主管的目光落在了乙的身上:“就你做吧。”
“我?”乙张口结舌。并不出人预料,乙没有谈成那张单子,而且还被客户投诉,受到经理点名批评。在随后的几个月内,乙拿到手上的,不是“清水单”就是类似的“死单”,苦不堪言。
乙一直觉得甲和丙天天抢着干活太笨,但例会时大家等着两人继续抢单子,可两个人一副忙碌样子。甲和丙绝对是这个部门内最聪明的人,他们因为有野心,胸怀志向,所以才拼命干活,要尽快做出成绩。而工作,恰恰是职场上最好的掩护,干活越多的人,就越有挑选工作的资格,他们可以在遇到“死单”和“清水单”的时候,做出一副忙碌的样子。如果你是上司,也肯定不会将麻烦事交给手下最得力也最能产出效益的员工。
这是为什么呢?
二八定律也叫帕累托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偶然发现的。他发现,现实的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同时,人们还发现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平衡的现象。因此,二八定律成了这种不平等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为80%和20%(从统计学上来说,精确的80%和20%不太可能出现)。据此,帕累托提出了“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的原理,要求人们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来编排行事的次序。
二八法则被推广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且深为人们认同。在经济学界,80%的销售额是源自20%的顾客。应用二八法则分析前面的故事,我们可知:
每个上司其实都懂得二八法则,都知道80%的效益出在20%的人身上,所以甲和丙永远能得到最优厚的业务单,这是他们野心的回报。而一心要做个普通职员的乙,只接主管派下来的活。一个永远接受指派任务的人,是没有资格拒绝的。所以乙的下场很明显,他就是甲和丙的垫脚石。这几个月,主管不断给他死单,就是整他,给他穿小鞋。
在这三个人里,甲来自于乡下,按理说他才是小人物。但职场上并不看你出生地,甚至没那么在乎你的学历。真正重要的是,你自己想当龙套还是主角。
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