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发达国家起步较早。 美国、日本及欧洲的企业很早就开始了相关的探索,其企业信息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时至今日,国外发达地区的企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并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摸索出了一条痕迹清晰的企业信息化发展之路。
自20世纪50年代起,直至70年代中期,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以及产业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发现了信息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研究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设计、制造等部门的应用,形成了一批分立的、单项应用系统。
这些系统主要支持部门内部及个人的事务性工作, 如财务记账、生产计划制定、采购统计、库存统计、计算机辅助绘图等,标志着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揭开了企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帷幕。
在这个时期,企业信息化的突出特点是:
全面渗透、分散建设。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奠定了企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信息技术应用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开始,逐渐发展到比较复杂的信息系统,从数据处理部门和计算机部门开始,逐渐扩大到企业的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实现了功能及业务覆盖上的全面渗透,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辅助设计系统、各种生产控制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在内的信息系统纷纷出现。全面开花的局面反映了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得到全面应用,得益于各业务部门推动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信息技术应用解决了企业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过程中的诸多业务处理问题,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与之相关的信息处理和使用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在企业内部的全面渗透,企业信息化遭遇了瓶颈:
企业缺乏统一的信息化部门及专业的信息化队伍,企业信息化工作缺乏站在整体角度上的统筹和考量,对于信息治理采取的是“各扫门前雪"的处理方式,导致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战,形成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资源浪费-绝大多数应用系统都是由各业务单元独自或协同外部机构进行设计、开发和实施的,在范围上仅服务于单一业务领域,在应用上深度有限,并且欠缺扩展性方面的设计,开发出来的系统缺乏信息共享与交流的基础和技术,没有充分考虑自身与其他相关领域的相互集成需求,所形成的系统多是孤立的处理系统,基本上不存在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使用,信息孤岛现象日渐突出。
为了更好地解决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问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开始在业务部门之外设立独立的信息化部门,培养自身的信息化队伍,站在企业层面,集中力量统一推进信息化建设, 从整体上进行信息技术的规划、设计、实施及管理,采用统一的信息技术应用替代原有的各业务单元的独立应用,力争实现现有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企业开始应用具有一定集成度的综合应用软件,实现部门级的信息集成应用,如实现了财务、库存、采购、计划集成的制造资源计划(MRP)系统,实现了产品造型与绘图功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等。 这些集成化的应用系统大大提高了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企业开始实现以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CI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为代表的企业范围内的应用集成,从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及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三个维度有力推进了企业信息化发展。 企业资源计划扩展了制造资源计划系统的应用范围,不仅包含了其基本功能,还包含了如客户关系管理、售后服务、项目管理、集成化的过程管理等功能,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资金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的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
进入到90年代后期,随着ERP的管理功能不断完善,网络功能增强,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80%的企业采用了 ERP管理软件。
在企业内部层面,伴随着设计信息系统、制造管理系统、经营管理系统、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的建成,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及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在集成应用的基础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进一步向前发展,着力于对已有信息技术应用持续进行提升完善,加强信息治理,促进信息技术与业务更为紧密地融合。
在这个时期,除了信息技术本身的变化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之外,企业信息化的瓶颈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企业本身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上,企业信息化重点探索和解决的是管理变革与创新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企业信息化已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过程,而是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原有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制度等进行全面融合,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渗透,信息化把越来越多的企业带进了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信息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在前端向供应商延伸,在后端向消费者延伸。
在这样的背景下, 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与电子商务系统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在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经营模式方面,发达国家的企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通过网上采购,使汽车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下降了30%;通用电气公司借助供应链管理手段,每年节省成本超过16亿美元;美国的飞利浦莫利斯公司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立了超过2.6亿客户的个人档案数据库; 卡夫通用食品公司建立了超过6000万顾客的个人档案;布洛克巴斯特公司建立了超过3600万个家庭的娱乐消费档案。
数据显示,1998年电子商务全球营业额约为740亿美元,到1999年猛增到2000亿美元。 美国早在1993年就有2.4万家企业使用数据交换(EDI,电子商务的前身),其中最大的100家企业使用EDI的比例达到97%。美国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在1997年到2001年5年间的电子商务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7%,年营业额从原来的24亿美元激增至721亿美元。
2000年以来, 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 西方发达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新的国家信息化战略,美国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欧盟发布了物联网行动计划。
随着新一代网络技术、数据仓库和商务智能、移动办公以及面向服务架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云计算服务等新技术、新理念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国际大公司运营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配置和集成应用,以及战略决策、经营管理、生产运行的科学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企业内部信息化团队的重要作用也愈发得到重视,各大企业持续加大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投入, 企业层面及各业务领域层面的信息部门得以快速成长,通过建立适应自身企业特点的信息管理长效机制,对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进行集中管理,实现服务共享,为企业进行社会资源整合和价值网络的增值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企业信息化工作一方面着力于对原有信息系统的持续提升完善,不断支持企业日趋成长的业务规模,满足企业提出的新的业务需求,例如众多企业采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ERP系统的整合升级,建设全球统一的新一代ERP系统;另一方面推进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例如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管理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