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是一场不进则退、永无止境的竞赛,危机意识应该长存每一位管理者的心中。企业管理尤其不能忽视危机管理,企业想得到稳定的发展,就需要树立危机意识。只有将危机意识形成企业文化,才有可能真正从根本意义上遏制危机。
正因为这样,任正非才会警告员工:“华为的冬天很快就要来临!”惠普公司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普拉特则说:“过去的辉煌只属于过去而非将来。”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指出:“生存的第一定律是:没有什么比昨天的成功更加危险。” 英特尔前CEO 葛鲁夫也有一句名言:“唯有忧患意识,才能永远长存。”他还表示英特尔公司一直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懈怠,“让对手永远跟着我们”。松下幸之助的一番心里话也许更能让每一个员工领悟出其中的真谛:“这50多年来,我每天都是在连续的不安中度过。我虽然时时都在不安动摇中,但我却具有能抑制那不安与动摇的一面。克服它们,完成今天的工作,产生明天的新希望,从此找到生活的意义。我这50多年,就是这样度过的。如果我没有任何不安,说不定就没有今天的我、今天的公司了。”
企业管理者们对危机的感受是深刻的,但一般员工并不一定就能感受到这些危机,特别是不在市场一线工作的那些员工。很多员工容易滋生享乐思想,他们认为自己收入稳定,高枕无忧,工作热情也日渐衰退。因此,企业管理者有必要向员工传达危机观念,树立危机意识,重燃员工的工作激情。同时,这也有助于员工们理解和支持企业管理者所采取的一些无奈之举。
今天,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各个行业的竞争都异常激烈,各个企业间更新、淘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呈现出了各种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景象。当一些原先名气非常大的企业逐渐衰败时,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却如日中天、光彩照人。
危机意识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生存意识。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如果你不积极进取,不能认识到当前惨烈的竞争形势,那么你注定要被企业所淘汰。
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只看到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只看到对手的弱点,却看不到自身的不足;如果取得一时的成功就得意忘形,而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缺乏准备——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信号——那么,他的企业终将走向消亡。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道理对于企业来说是同样适用的。
据报道,在美国每年有45万多家新公司注册,大多数企业会在五年之内消失。面对竞争惨烈的市场,企业管理者要想保持昔日的辉煌,已经越来越不容易了。
比尔·盖茨就曾反复告诫他的员工:“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他意在树立员工的危机意识,使员工时刻保持工作的激情。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理念赋予这些企业一种紧迫感和敏锐性,使企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开拓和进取精神。
一个具有强烈危机意识的民族,是一个最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具有危机意识的企业,一定也是一个充满着希望的企业。通过以下措施,企业管理者可以有效地树立员工的危机意识。
1.向员工传达企业前途危机意识
企业管理者要告诉员工,企业已经取得的成绩都只是历史。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企业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险。要想规避这种危险,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全体员工都努力工作,才能使企业更加强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向员工传达他们的个人前途危机
企业的危机和员工的危机是连在一起的,所有员工都要树立“人人自危”的危机意识。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时刻具有危机感。企业管理者要告诉员工:“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就得努力找工作。”如果员工在这方面形成了共识,那么他们就会主动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3.向员工传达企业的产品危机
企业管理者要让员工们明白一个道理:能够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比比皆是,要想让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情有独钟,就必须有自己的产品特色。这种特色就在于企业可以提供给顾客的是别人无法提供的特殊价值和能力,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4.开展自我竞争
在企业内部积极开展自我竞争(技能)、自我淘汰(产品),因为如果自己不主动展开竞争,别人就会把你竞争下去。
5.重视产品质量
严把质量关,不让次品出厂,从严治企。
6.重视投诉
认真对待每一次客户投诉,不因小失大。
总之,企业唯有不断地向员工传达危机观念,让员工明白企业生存环境的艰难,以及由此可能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才可以有效激励员工自动自发地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