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又叫工业工程。
它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工厂布局、物流设计、流程设计、作业时间及动作标准制订等多个方面。
作为计划员,至少需要了解其中关于流程设计、作业时间的相关知识。便于计算生产节拍,核算工序产能。
举例1:
2003年,我在惠州TCL彩电厂做计划员时,工厂一共有6条整机生产线。
其中D拉生产的是Philips品牌的代工彩电,每个班次能够生产3000台彩电,换算一下,就是每12秒,就能产出1台电视机。
如何才能12秒才能造出一台电视机呢?
从PCB到CTV,如果有20个工序,如果让最熟练的工人分别做他们最熟悉的工序,累计也要12分钟才能生产出来。
那么12分钟是12秒的60倍,意味着:我们要安排60个工人,电视机就能源源不断的每12秒产出1台。
接着,就是如何把这20个工序,摊个这60个人:
理论上,按照流程,一共需要720秒,我们就把每12秒作为一个任务环节,依次安排给这60个员工。
而实际上,有的动作可能要15秒,有的动作要40秒,有的动作只要4秒,
这时候就出现了1人可完成多个动作,或者多个人都做同一个动作的情况,以满足12秒的节拍。
举例2:
2008年,我在福州瑞达钟表厂,做过3个月的生产线长。当时我也应用了节拍这个概念。
我们最初生产的钟表,单价才0.35元,当时全线一共11人,要保证平均工资达到2000元,全月就要完成62857个产品。
换算一下,就是每天2514个。
再算一下,就是14秒要产出1个产品。
接着,我就考虑下面的几个工序,如何安排给最合适的人,才能14秒内,大家协作完成1个产品的生产:
工序:贴双面胶、贴钟面、机芯安装、装针、调闹钟、外壳安装、铃铛组装、钟脚安装、FQC、放配件、装盒。
于是,我测算了每个小工序需要的时间,在合适的岗位上,安排技能相对熟练的人手,最终达成了目标。
以上两个例子,算是对IE最基础的应用,大家应可在工作中举一反三,核算目标任务如何转换为实际资源配备。
对计划员来说,如何确认生产工时是基本功,也是IE最基础的知识,必须掌握。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用手机、秒表等工具在生产现场测量多个员工、连续生产多个产品所耗费的时间,以大部分员工的水平作为产能依据!
了解了以上的基础IE知识后。接下来,我们要谈谈如何建立工厂的产能模型!
如果一个工厂,各个工序、岗位的产能不能量化,很难想象排出来的计划会是什么样子。而类似的情况,我恰恰遇到过,恐怕不少计划员也正在遭遇这样的苦难:
订单来了,却无法准确的告诉销售员什么时候能发货。
工厂内已安排的生产订单也不清楚什么时候完成。
计划员变成跟单员,什么时候产出,要听车间的。
计划失去主动控制的作用,无法成为工厂的龙头来要求各部门、车间完成工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收集工厂的产能信息,并且整合汇总,变成一个灵活评估工厂能力的工具!
下面,介绍我在福州高意科技工作时应用的《产能维护表》(点击下载)。
附件打开后,建议不允许宏,如果允许宏,造成要弹出一个登陆界面:
账号njh 密码1234
这张表只是给大家参考,让大家有一个产能负荷计算的概念
它的主要思想是:
收集每款产品在每个工序、每台设备上的run time(单次生产时间),run input(单次投入量) , yield(成品率),这些数据形成一个基本产能信息;根据日产出需求,yield,可以倒推出每款产品每个工序、每台设备上的日投入量;根据日投入量,以及run time,run input,就可以算出每款产品在各工序,需要多少台设备;设备需求数量 / 设备数量,就得到了各种设备的负荷,从而看到全厂各种设备的生产负荷情况。
这张Excel表包括2个子Sheet:工序产能更新、工厂负荷评估。用法是:
将各产品各工序的产能信息维护在《工序产能更新》表中,
在《工厂负荷评估》表中设置好公式,引用《工序产能更新》表的产能信息,
在《工厂负荷评估》相应位置填写工厂每天的生产需求(该需求由客户需求转换而来),就能自动评估出各工序负荷
通过以上的负荷评估,就能确认工厂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客户需求。
这一模型可以广泛使用在以车间设备为主的制造型企业。
而以流水线模式生产的产能评估相对简单,这里不做介绍。
图1-1
打开附件,大家从sheet“负荷评估”中,看到上表,这张表的主要构成:
1、工序名称、设备名称
2、对应的设备数量
3、各种产品名称
4、各种产品的日投入量(数据输入)
5、据“设备单台日投入”、产品日投入计算出来的设备使用需求(台/天)
6、各种设备的每日总需求
8、各工序的设备的使用负荷(数据输出)(注:上图中没有第7部分,不要找啦!)
在实际使用时,我们只要在区域4填写每天各种产品需要投入多少,就能迅速的在区域8获得各个工序的设备负荷,以评估现有的计划是否合理。各种设备是否有多余的产能,接更多的订单?
在第二张sheet“设备单台日投入”中,收集了所有产品在各工序、各设备上的2个数据:每个run的投入量、每个run的耗时。
图1-2
并以这两个数据,计算出各产品在各设备上的产能。从而能够引用给sheet“评估负荷”!
以此模型,确定了工厂既定产能,在市场多变的生产安排中,快速确认能否满足多个客户发货需求!
有的同行不禁会问:我所在的工厂有几百种产品,天天都有非标订单,哪里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其实,这张表的所谓“各种产品”,就是几百种产品中的几个代表产品,从产能角度上看,有些产品虽然功能不同,但是产能上的属性相同。我们要学会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产能评估要快又要省,那么在准确度方面,我们可以略微放宽,当然同行们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讲到这里,希望计划员们能力理解模型的功能和建立方法,根据各自工厂的情况也去建立这样一个产能模型,能够在客户需求发生变化时,快速评估产能负荷,答复客户能够承诺的交货日期。建立模型时,不要立刻设想的很完善,那样会使得问题复杂化,我们可以从关键位置入手,先建立简单模型,然后逐步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