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以理性见长的人类社会能够发生这种神奇的效应呢?
据罗森塔尔分析,主要有如下的4个社会教育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第一是气氛:对他人高度的期望而产生了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的支持,造成了一种良好的气氛;
第二是反馈:教师对寄予期望的学生,不自觉地给予了更多的鼓励和赞扬;
第三是输入:教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然后会尽更大的努力指导他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
第四是鼓励:对所期望的学生,教师总给予各种各样的鼓励,不断让他们朝期待的方向发展。
因为这4种原因的出现,心理上的暗示变成了一种实质的支持力量,推动了学生加速进步。
此外,我们认为,产生罗森塔尔效应的原因并非单纯的,还有一些非常关键的因素:
一、期待者本身的威信。
期待者的威信可以给被期待者以更大的信心,比如母亲的鼓励,老师的赞扬,代表着权威符号的暗示力量,让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权威的判断在人们的常识中,总是具有信服力的。老师认为一个学生很有前途,学生本人会感到非常高兴,并对此深信不疑,但如果是一个罪犯或街头混混这样说,学生就会得出相反的判断:我肯定不是好学生。
因此,一般而言,期待者的威信越高,越容易产生罗森塔尔效应。这向我们表明,凡是领袖的暗示力量,均威猛无比,希特勒之所以能发动世界大战,日本天皇之所以能让日本全民皆兵成为侵略思想的信徒,与他们首先确立了自己的权威是分不开的。当他们在本国具备独一无二的权威时,即便他们说月亮是水做的,经过潜移默化的灌输,他的信徒们也会纷纷相信。
二、所期待结果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所期待的结果经过估量后,自认为实现的可能性较大,而且这种期待结果对自己又是有意义的,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或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或能够得到某些实际的受益、长远的收获,那么,对此人来说,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可能性就很大。
这表明,对一个良好结果的过度期待,能够改变事情并改变自己,挖掘他的自身潜力,全力去做好这件事,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三、这一效应是按照“憧憬——期待——行动——感应——接受——外化”的机制产生的。
期待和暗示并非一经产生就催化出结果,而是有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也就是说,期待者对于期待对象产生美好的憧憬,并成功出现具体的期待结果,并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人们还要为这种期待付出具体的、努力的实践,如给予对象积极的评价、肯定、表扬、帮助、指导等行动,使被期待者感受到期待者对自己的特殊的关怀和鼓励,并且从内心上接受期待者的种种爱心和帮助,同时做出相应的努力,把他自己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然后达到期待者所期望的结果。
这属于潜能催发的范畴,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对一个人的期望再高,评价再好,如果他想实现你的期望,归根结底还需要自己做出努力。一个学生被家长和老师寄予极高的期望,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好学生,将来能考上清华或北大,但若他自己不努力,甚至因为“权威的赞誉”就沾沾自喜,放松了前进的脚步,结果也只能是失败,事情很可能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但当他接受期望,感应到期待的积极力量,并转化为积极行动时,罗森塔尔效应就会像我们预料的那样帮助事情走向正确的结果。所以有人对这种效应做了一副对联:
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联: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不服(扶)不行。
这其实就是暗示的力量。
心理暗示在本质上,是说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我们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影响呢?因为一个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才做出的。这种决定和判断就是我们常说的“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这样的词汇,我们经常用来称赞他人,或者老师和父母也会用来表扬我们。然而,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加没有完美的“自我”,所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它也会犯错、松懈,即便再坚强的人,他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
于是,“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界的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暗示存在它的两面性,它并非一直起到积极期待的作用,同时也有负面的影响,而且很多时候,并不总是积极的暗示容易得手。我们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是积极的暗示,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他本身应该是独立的、拥有积极期待的个体,外界的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对于他的“自我”和“主见”的补充与辅助。他内在的力量是主干,外在的暗示是枝叶或必要的营养,然后他才能茁壮成长,并成长得更快。也就是说,虽然表面上看有些积极暗示似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在实质上,积极暗示对被暗示者的作用,就像是一种“画龙点睛”。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那块材料,再多的积极暗示也是无济于事的,就算别人在你耳边说破了天,也没什么作用。
同时,消极的暗示反而更容易占据一个人的内心主导地位,成为他内在成长力量的主干。这是因为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而大部分人的“自我”却非常虚弱和幼稚,判断力差,容易盲从,听信他人或权威的判断,所以消极的暗示力量总能轻易占领人们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