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质量保证的定义及内容
项目质量保证是项目质量管理的第二个过程,是指通过项目质量计划,规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执行公司质量体系,针对项目特点和用户特殊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用户确信项目实施能符合项目的质量要求。
质量保证可分为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
(1)内部质量保证。
内部质量保证就是为使单位领导确信本单位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满足规定要求所进行的活动,其中包括对质量体系的评价与审核以及对质量成绩的评定。
(2)外部质量保证。
外部质量保证就是为使需方确信供方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满足规定要求所进行的活动,在外部保证活动中,首先应把需方对供方质量体系要求写在合同中,然后对供方的质量体系进行验证、 审核和评价。 供方须向需方提供其质量体系,满足合同要求的各种证据, 证据包括质量保证手册、质量计划、质量记录及各种工作程序。
作为一种具有事前性和预防性的项目质量管理工作, 项目质量保证是为了使项目干系人确信该项目将能达到有关质量标准,而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全部活动,它涉及一系列经常性的项目质量评估、 项目质量核查与项目质量改进等方面的工作。
由于项目质量保证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项目的效率和效果, 为项目的所有项目干系人增加收益,因此,其实施的最终结果是项目质量的改进与提高以及为用户提供满意的项目质量。
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在进行项目管理时,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是整个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它将为项目质量保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般来说,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质量保证系统构成的。
(1)组织架构保证体系。
这个组织架构主要包括最高层领导在这个组织架构中扮演的角色,全体员工参与的方式和参与的程度,以及专业质量管理人员的配备以及所扮演的角色等。
(2)规章制度保证体系。
这个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操作流程的规范制度,信息管理的规范制度以及检验程序和变更程序的操作规程等。
(3)质量标准保证体系。
建立质量标准体系需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必须有精确量化的质量指标;
二是必须有具体明确而不是抽象含糊的质量要求;
三是实施操作的细则需要有统一的术语说明。
(4)资源配置保证体系。
资源配置主要包括设备要素,配备必要的质量检验设备,并保证生产设备本身的质量;原材料要素,建立质量认证体系保证原材料供应链的质量标准; 人才要素,选择、配备、培训合格的工作人员和质量管理人才。
(5)持续改进活动保证。
持续改进活动的内容并无定势,但一般都包括培训、检查、评比、 问题分析、 征集建议等活动。 持续改进组织的产品质量,服务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组织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与质量相关的成本
与质量相关的成本是构成项目量化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被称为质量缺陷成本,或简称质量成本,按不同的类型划分,它又可以分为一致性成本和不一致性成本。
(1)一致性成本。
一致性成本又可分为质量的预防成本和评估成本。 预防成本是计划和实施一个项目所支付的调研、培训、预防等前期成本; 评估成本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使质量偏差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所支付的诸如质量检验、 采购和维护检验设备、聘用专业质量检验人员等成本开支。
(2)不一致性成本。
不一致性成本又可分为质量内部缺陷成本和外部缺陷成本。
质量的内部缺陷成本是产品或服务到达客户之前已经被识别并纠正的质量缺陷所引发的成本,如返工,废品、延期付款、 存货积压、变更设计、延长工期等造成的损失; 质量的外部缺陷成本是由客户发现识别的质量缺陷所引起的成本,如责任诉讼、 退换产品、 赔付损失、 行政罚款、 增加保险费等,还有因商誉损失而丧失的商业机会和市场份额。 后者造成的损失虽然无法准确计量,但往往是企业所承受不起的。
一般来说,项目的一致性成本应该大于不一致成本,这种情况说明项目的实施才是顺利的,如果出现不一致成本大于一致成本的现象,就说明项目面临风险或危机了。 所以说,一致成本与不一致成本的比值,是判断项目风险的重要预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