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相马意思启示与道理寓意
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 水,石油,还是干净的空气? 都不是,现代社会中,最为宝贵的资源是人才。 目前,国内外各大企业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就会请明星做代言打广告,并在各大网站上做宣传和推广,抢占客户与市场,进行激烈的较量。 归根结底,这些企业进行的不是别的竞争,正是人才的竞争。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芸芸众生之中谁的脸上也没有打上才华过人的印记,谁的脸上也不会写着 “我是人才” ,管理者也没有一双能够透视未来的眼睛。 但是管理者必须练就一双识人慧眼,要能选人于未名之时, 济人于艰难之际,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发现人才,充实企业的人力资源,提升企业的实力。
曾国藩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 “宁可不识字, 不可不识人。 ” 虽然听起来有些偏颇,但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中的主要责任并不是要事必躬亲, 身先士卒, 而是要做到发现人才,留住人才。
管理学小故事
错失韩信,霸王自刎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 曾在西楚霸王项羽帐下效劳, 但是项羽没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当时腹中韬略过人、调兵遣将如有神助的韩信多次向项羽进言献策,可是项羽都弃之不用,不予重视,使明珠蒙尘。
韩信空有一腔抱负,却没有施展的余地, 只好逃离楚军,投奔了刘邦。 结果韩信的才华被萧何发现, 萧何郑重地向刘邦举荐了他,认为韩信具有做大将军的才能,结果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选了良辰吉日,礼仪完备地拜韩信为大将军。
后来, 这个不被项羽放在眼里的韩信,硬是把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项羽逼得自刎乌江。 假如当初项羽重用韩信,也许坐上皇位的就不会是刘邦了。 可惜历史是没有假如的,这也提醒了当今的管理者应该以史为镜,避免重蹈覆辙。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在职场上, 管理者身边并不是真的缺少人才,而是缺少一双发现人才的眼睛。 辨别人才是一门大学问, 需要学识、智慧、 经验等各方面知识的累积。
如诸葛亮那样, 料事如神、 算无遗策的三国第一谋士, 还是会错看“言过其实、难堪大用”的马谡,最后闹得街亭失守, 北伐失利,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并自降三级以示惩罚。
管理者在识别人才、 任用人才时,还需要保持理性, 不以个人的好恶而武断行事,战国时赵国的赵孝成王,就是因为错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差点国破家亡。
管理学例子案例
错用赵括,重创赵国赵孝成王即位后,大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危,而此时秦国派大将白起率大军攻赵,结果秦赵两军对垒,僵持在长平。 在此期间,赵王派廉颇率兵主动攻打秦军,秦赵多次交锋,赵军都一败涂地,廉颇见状,改变了作战计划,下令坚守营地,无论秦军如何挑衅,都不出战。
于是,秦军派出间谍在赵国散布谣言说: “秦军最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当将军。”赵王听说后喜出望外, 连忙任用赵括为将。
赵括自小跟他的父亲赵奢将军学习兵法,熟读兵书,他觉得自己的兵法韬略天下无人能及,连久经沙场的父亲跟他辩论时都屡屡落败, 但是赵奢从来不称赞他。 赵括的母亲问及原因,赵奢说: “调兵遣将、征战沙场是生死大事,不是轻率地靠嘴巴说说就可以了。 他不上阵打仗还好,如果让他当上将军带兵打仗,那么他必定会造成军队失败。”
因此,当赵括的母亲知道赵王要用儿子来取代廉颇为将时,立即上书给赵王, 劝告赵王不要任用自己的儿子。 赵王对此疑惑不解,问道: “为什么?”赵母说: “他的父亲接受任命之后, 便不再挂心家事,一心带兵,更是将手下一帮士兵当作兄弟来看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什么金银布帛的赏赐从不藏私, 都拿出来分给了手下的士兵们。 可赵括当上将军之后, 架子却端得非常高,不仅接受众多下属的朝拜,手下的士兵更是没有一个敢与他称兄道弟的, 无论大王赏赐他什么东西,他都是往家里带。 而且他还到处寻访价格便宜的房产田地,找到了就买下来, 这和他骁勇善战的父亲没有一点相似之处,怎么能率兵出征呢?”
蔺相如也进言道: “大王,您不能仅凭名声就任用赵括为将军。您还没有了解他的真才实学,其实他只会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兵法上的内容, 不懂得灵活变通,学以致用。 这样随意换掉廉颇将军未免太武断了。”
赵王听后,依然说道: “这件事情我已经决定了,你们就不要再多说了。”看到不能让赵王改变心意,赵母就最后请求道: “既然您一定要任用赵括, 那么如果他领兵时有任何不称职的情况, 我希望您不要株连到我。 ”赵王点点头答应了。
白起看到赵王果然上当,用赵括换掉了老将廉颇, 喜出望外。而赵括也在军中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作战策略也做了大幅度调整,反守为攻。 对此, 白起便派兵截断了赵军的粮草, 将赵军一分为二。顿时,赵军上下乱成一团。
双方僵持着过了四十几天,弹尽粮绝的赵军承受不住饥饿的折磨。最终, 由赵括亲自上阵,指挥精兵与秦军厮杀, 两军交战之际,秦军射杀赵括, 赵国战败, 几十万大军群龙无首, 只好投降,秦军将赵国的降兵全部活埋了。 这一战赵国损兵折将,伤亡惨重。 次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赵国几度徘徊在被灭亡的边缘,此后在楚国和魏国的援救之下,才解了邯郸之围,然而赵国从此再也没有实力与秦国对抗了。
赵王识人不明,一意孤行地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害得40多万士兵因此丧命,赵国也差点亡国,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现代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以古为鉴,提高自己辨别人才的能力,避免走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识人盲区。 战国时期的李悝总结的一套 “识人五法”,放在现今社会一样适用。
1.“居视其所亲" 。
即看一个人平时都和谁在一起交流、 相处, 如果这个人经常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共事,就可以重用他; 如果他相处的朋友品性不好的话,那这个人也难堪大用。
2.“富视其所与”。
即看这个人是怎样支配自己的财富的,如果他只是将金钱用于满足自己的私欲,一味地贪图享受, 那么这个人不可以重用; 如果他拿钱去接济贫穷的人, 或是拿来培养有志之士,那么这个人就可以重用。
3.“达视其所举” 。
也就是要看这个人飞黄腾达之后是怎么选拔下属的,如果他举贤不避亲,那就可以委以重任;但如果他任人唯亲,那么这个人必然难成大器。
4.“窘视其所不为”。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底线和操守, 不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那么便可以重用他。倘若他耐不住寂寞,做出违法犯罪或是有违原则、操守的事情,那么这个人就不能重用。
5.“贫视其所不取" 。
当一个人贫困交加,无以谋生时,仍然不取不义之财,便可以对其委以重任。 反之,则不能够重用。
管理者辨别人才时, 还需将自己的心态摆正,摒弃自己的好恶,避免被自己的成见、 偏见蒙蔽双眼, 要客观地评判人才,才能慧眼识英才。 管理者在选拔人才时,更不应以偏概全。 古人常说: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管理者只有从大局出发,多听取众人的意见,集合众人的智慧, 才能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