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上欲使决策相对科学、合理,则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
决策目标是确定方案是否可行的依据。确定目标既是决策的内容,又是决策的前提。没有目标,决策就失去了方向。因此,决策的目标性原则就是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并且便于衡量。
小提示
确定目标时要避免布里丹效应
在哲学史上,有一头著名的驴子,名字叫作“布里丹的驴子”,这头驴和别的驴不同,它喜欢思考,布里丹的驴子肚子饿得咕咕叫,于是它到处寻找吃的东西。很幸运,它很快发现左边和右边都有一堆草可吃。于是它到了左边那堆草边,到了左边以后发现没有右边那堆草的数量多,所以饿着肚子跑到右边去吃。到了右边以后又发现没有左边那堆草的颜色青。想想,还是回到左边去吧。就这样,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这只可怜的驴子,最后饿死在途中。选择的标准很多,但必须明确自已到底想要什么,也就是目标一定要明确。布里丹的驴子的选择就是没有排序,乱选,不知道自已究竟要什么。
(2)系统性原则。
应用系统理论进行决策,是决策问题遵从的原则之一。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组织内部条件要服从和适应外部环境的情况和要求,组织的决策也必须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树立系统思想和全局观念,统筹兼顾、综合平衡。
(3)经济性原则。
经济效益是营利性组织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就算是非营利性组织,也存在节约和增效的问题。因此,组织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在保证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应以经济效益为主要依据。
(4)可行性原则。决策必须建立在实际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分析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可行,并且要充分顾及社会、政治、道德等因素。
例子
众所周知,如今安装监控摄像头已经不是新鲜事,但当年上海却因为这个东西引起了一场争论。
2004年8月各大媒体争相转载一篇新闻报道:2010年前,上海市区将安装20多万个监控摄像头,全面建立起“社会防控体系”。这一消息引发上海市民议论纷纷——上海有必要装这么多摄像头吗?会不会侵犯广大市民的隐私权?为了威慑极少数犯罪分子,就得让广大市民走在马路上浑身不自在吗?
任何一项决策产生前,有关部门都要评估它所需要的成本以及可以得到的收益,在安装摄像头这项决策上,可能的收益是提高治安防控能力、打击犯罪能力,有利于维护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形象。而付出的成本除了安装费外,还有可能涉及公民的隐私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5)创新性原则。一个组织只有不断注入新的经营策略、新的产品、新的经营方式,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的需要。决策者要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富有创新精神。
(6)科学性原则。决策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决策者必须以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按规律办事,力求决策结果科学、准确、合理、可行。
(7)群众性原则。群众是智慧的源泉,又是决策目标实现的基础,决策所涉及的问题往往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必须依靠广大群众,集思广益。
(8)政策性原则。组织的经营决策必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