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反复出现有史可鉴的问题:程序性决策

2019年11月10日22:18:06应对反复出现有史可鉴的问题:程序性决策已关闭评论

程序性决策指在经常出现的常规活动中,有可供选择的现成方案,决策者只需要从中选定一个行动方案的决策方式。程序性决策是相对于随意性决策而提出的。根据实践分析,决策失误大都是由于决策制定得过于情感化,制定过程中没有科学分析和程序限制,仅仅凭拍脑袋发掘灵感进行决策所致。程序性决策有以下两种形式。

1.外在程序性

在这种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分派不同的人分别承担完成多个阶段、多个方面、多个环节的工作,不同的人之间相互制衡,以保证决策的制定免受个人情绪、情感、思维方式和个人偏好的影响。

2.内在程序性

这是指决策的制定,从信息收集到最后拍板,全都由一个人完成。这种决策主要强调全部决策由一个人承担完成,因此决策制定人必须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做出选择,而不是赌博式的选择。

传说有一位商人,带着两袋大蒜,骑着骆驼,一路跋涉到了遥远的阿拉伯。那里的人们从没有见过大蒜,更想不到它竟然还如此美味,因此,他们用当地最热情的方式款待了这位聪明的商人,临别时还赠予他两袋金子作为酬谢。

另一位商人听说了这件事后,不禁为之动心,他想:大葱的味道不也很好吗?于是他带着大葱来到了那个地方。那里的人们同样没有见过大葱,甚至觉得大葱的味道比大蒜的味道还要好!他们更加盛情地款待了商人,并且一致认为,用金子远不能表达他们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感激之情,经过再三商讨,他们决定赠予这位朋友两袋大蒜!

这位带大葱去的商人,判断问题的方式就是一种常规化的决策,也就是程序性决策。在商场抢先一步,就占尽先机,得到了金子;慢人一步、东施效颦,得到的可能就是大蒜。

在程序性决策的制定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保证两个以上方案

西方的决策理论中将那种只拟定一个方案而没有选择余地的决策,称为“霍布森选择”,他们认为只有保证存在两个以上的方案时才能够进行程序性决策。这是因为多方案有利于通过比较来鉴别方案的好坏,有利于应付主客观情况的变化,也有利于对决策目标进行进一步的审查和调查。

2.重大决策必须经过试点

在程序化性策中,重大决策出台前要进行试点,这样可以了解实情、深化认识,开展科学预测,进而发现潜在问题,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决策前要明确情况

决策前要了解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三项。

①组织的环境。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如何,是否适合现有决策的实施。

②存在的问题。决策的内容是不是对解决现有问题具有积极意义,这也是管理者需要考虑的。

③各类信息。要保证信息传递渠道的通畅,保证能随时得到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反馈。

4.保持稳定的情绪

决策者的情绪会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因为,从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看,大多数决策过程中,情感成分比重绝不亚于理性成分,情绪状态不易自我控制。因此,决策者自身要调整情绪,以稳定的、积极的情绪去进行决策。

5.决策要经过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是科学决策的必要环节,也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中间环节。经过了可行性论证的决策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才是有效的决策。

无论决策大小,都应该把握好上面这五个原则,将各种情况思考分析透彻了才能够找出最优的选择。最终,一个决策无论是由一些人集体做出的,还是由一个人做出的,都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到准确的答案后才能决策。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