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曾经指出:“从事股票投资好比参加选美竞赛,谁的选择结果与全体评选者平均爱好最接近,谁就能得奖,因此每个参加者都不选他自己认为最美者,而是运用智力,推测一般人认为最美者。”出于归属感、安全感和信息成本的考虑,小投资者往往会采取追随大众和追随领导者的方针,直接模仿大众和领导者的交易决策,以此来规避投资风险。除此之外,系统机制也可能引发“羊群效应”。比如,当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追加保证金或者遵守交易规则,一些投资者便不得不将他们持有的资产割仓卖出。如果很多的人都投资股票市场,便可能导致投资者能量迅速积聚,从而形成趋同性的“羊群效应”。在追涨的时候大家都蜂拥而至,大盘跳水时,恐慌心理漫山遍野,每个人都恐慌出逃,此时极易将股票杀在地板价上。这就是为什么牛市中慢涨快跌,而杀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
“假如你在绝望时抛售股票,你一定卖得很低”——这是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金玉良言——其实当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正是进行投资布局、等待未来高点收成的绝佳时机。但是由于大多数人存在着“羊群心理”,当大家都对未来悲观时,一些具有最佳成长前景的投资品种也无人问津;等到市场热度增高,大家又争先恐后地进行抢购,随着市场的调整,再一窝蜂地匆忙杀出——可以说,“羊群效应”是大多数投资人都无法克服的投资心理。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座无虚席,自己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
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石油大亨了。
这时,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
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在实际的金融市场投资生活中,这种从众的“羊群效应”现象也比比皆是。但是,那些从众的“羊”,并没有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赚到利润,而是很容易成为被“宰割”的对象。
就拿中国目前的股市来说,很多散户被股市情绪所控制,从而出现从众心理:好的时候都蜂拥而上,坏的时候都消极沮丧。其实,在股市投资中,往往少数人的看法才是正确的。
例如,股市大亨们想从散户手中拿到廉价的筹码,一般喊一嗓子:“天堂在2 500 点以下!”结果,那些原先看好3 000 点的散户都纷纷放弃原有位置,蜂拥到2 500 点去寻找自己的天堂。但是,通往2 500 点的路很快就被截断了,当他们不得不回来后,却发现自己原来的位置被大亨们占据了。两手空空的散户们仍然渴望进入天堂,这时,大亨们又喊话了:“真正的天堂是在5 000 点上方。”有些散户忘了先前吃的亏,再一次相信这种忽悠。同时,由于从众心理,其他散户也会随之争先恐后涌向5 000 点,而大亨们早就半道下车了。真正倒霉的,就是那些没有主见、盲从的散户。
事实上,无论是股票也好,基金也好,乃至自己投资开公司,心态是非常关键的。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心理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判断能力,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自觉地随大流,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一般就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了。然而,这种做法带来的收益,往往与我们期望的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