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集团破产重整的警示风险类型:战略风险

2023年11月24日09:04:11海航集团破产重整的警示风险类型:战略风险已关闭评论

一、案例背景

2021年1月29日,海航集团发布公告,称收到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出的《通知书》,相关债权人因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申请人民法院对集团破产重整。集团将依法配合人民法院进行司法审查,积极推进债务处置工作,支持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确保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进行。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21年2月10日宣布依法裁定受理海航集团等七家公司破产重整之后,海航集团旗下航空主业核心平台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也在2021年2月18日发布公告称,10家子公司(新华航空、长安航空、山西航空、祥鹏航空、乌鲁木齐航空、福州航空、北部湾航空、科航投资、海航技术、福顺投资)已被人民法院裁定受理重整。据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21年3月3日发布的编号为(2021)琼破1号~(2021)琼破7号共七份公告显示,海航集团一共将有325家公司共同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海航系上市公司*ST海航、*ST基础、*ST海创于2021年4月29日晚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ST海航(600221)年报显示,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4.01亿元,同比下滑21.61%。其中,运输收入264.89亿元,同比下降61.62%,辅营收入29.12亿元,同比下降13.8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亏损640.03亿元,同比下滑12 431.16%,创造了A股有史以来最大的年度亏损新纪录;基本每股收益-3.834元/股,同比下滑64 000%。*ST基础(600515)年报显示,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15亿元,同比下滑45.2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亏损77.37亿元,同比下滑410.6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非净利润亏损86.37亿元,同比下滑727.88%;基本每股收益-1.979 9元/股,同比下滑410.63%。*ST海创(600555)年报显示,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 250.59万元,同比下滑17.40%;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亏损2.0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非净利润亏损3.18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16元/股。

2021年3月30日,已经进入破产重整的*ST海航发布公告,披露破产重整的进展。截至第一季度,已有1 513家债权人向管理人申报海航控股的债权,申报金额共计人民币2 016.38亿元。同时,另外两家进入破产重整的海航系上市公司*ST基础和*ST海创也披露了最新的债权申报情况,三家上市公司的债权申报总额已达3 989亿元。

企查查平台显示,海航集团自身风险高达2 223项,其中包括被限制高消费7项、失信被执行信息4项、被执行信息63项、被起诉和人民法院开庭公告920项、股权冻结和股权出质211项等。这意味着海航集团凭借“自救”难以走出困境,只能寻求外界救援,而破产重整的新生之路,能否上演“涅槃重生”尚待时日。

据海航集团官方网站介绍,海航自1993年创业至今,经历28年的发展,从单一的地方航空运输企业发展成为跨国企业集团。海航集团以航空运输主业为核心,致力于打造中华民族的航空品牌。海航集团旗下有参控股航空公司14家,参与管理机场13家,机队规模近900架;开通国内外航线约2 000条,通航城市200余个,年旅客运输量逾1.2亿人次;旗下海南航空连续10年获评SKYTRAX全球五星航空公司;旗下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为全球第8家、国内首家(除港澳台地区)SKYTRAX五星级机场。

二、原因分析

据海航集团官方消息称,自2017年末爆发流动性风险以来,在各方支持下,海航集团积极开展“自救”,但未能彻底化解风险。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流动性风险有加剧趋势。2020年因疫情服务业无疑受影响最大,而航空运输业又是其中受冲击非常严重的行业之一。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民航客流量不足高峰时期的十分之一,以2020年2月10日为例,单日旅客运输仅20.92万人次,比2019年春运同期减少89%;客座率仅39.45%,比去年同期减少49.34个百分点,单日旅客量和客座率均创近十年来春运期间新低。行业运输量呈现断崖式下跌,导致中型航空公司每天亏损达到“千万级”,大型航空公司每天亏损更是达到“亿级”。这是导致海航集团破产的直接原因。

但纵观海航集团发展史,导致海航集团陷入危机的原因还有以下三点。

1.举债扩张没有形成高质量发展。十多年的快速并购之下,海航集团的资产规模快速扩张,营业收入规模也因新资产的纳入而不断增长。体量急剧膨胀,但投后管理跟不上,或者只有投,没有管,导致大规模并购活动并没有给企业带来业绩上的提高。从盈利能力上来看,由于各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没有真正发挥,毛利率和净利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随着业务版图的扩张,航空运输主业的占比不断下滑,海航科技2017年前在集团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已经高达50%,但毛利率却维持在低位,难以为海航集团贡献较高的利润。

2.高负债经营已经埋下了“地雷”。海航集团举债扩张,面临巨额偿债压力,每年还需支付巨额的财务费用,如2017年海航集团财务费用支出共288.74亿元,净利润却只有81.27亿元,可见债务负担之重。在2017年前后去杠杆加快的背景下,海航集团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不断加大,债务压力进一步凸显。

3.资产受限严重。2017年6月,随着银保监会要求各家银行排查对海航集团等多家企业的授信情况,海航集团的大规模扩张也开始宣告终结。海航集团旗下多家子公司股权被冻结,融资渠道进一步收窄。一方面由于为获取借款抵押,另一方面由于2018年后供销大集、海航基础等子公司因纠纷股权遭遇冻结,资产受限程度进一步加大。2018年海航集团受限货币资金规模高达490亿元,占货币资金总额的50%左右。在大量资产受限的背景下,海航集团的流动性压力进一步加剧,债务兑付能力下降。

三、主要启示

海航集团作为曾经的世界500强企业,这次却被新冠肺炎疫情打垮了,让人惋惜也让人痛惜。用扁鹊治病的逻辑,海航集团已经病入脊髓,疫情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企业自身缺乏竞争力、管理不善等“基础疾病”,就很难经受住此次疫情的严峻考验。从海航集团事件中也可以看出,多元化既有可能规避风险,也有可能制造风险。多元化需要适度,要注意保证企业整体负债水平和现金流状况健康合理。目前很多企业的发展还是靠“买”和“卖”,还是那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没有超强的管理能力,多元化经营往往弊大于利。未来海航集团的发展不可知,可能会重新站起来,也可能会停滞不前,但其他企业要引以为戒。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