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评分模型( Z-scoremodel)是一个经典的定量信用分析模型,由美国金融专家阿尔特曼( Altman)等人于 1968 年首先提出。这个模型根据数理统计中的辨别分析技术,选择包括流动资本/总资产在内的 5 个能够反映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对贷款质量影响最大、最具预测或分析价值的比率,设计出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区分贷款风险度的数学模型,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信贷风险及资信评估。
1977 年,阿尔特曼等对原始的Z评分模型进行了重大修正,推出了第二代信用评分模型——ZETA信贷风险模型,将原先使用的 5 个财务指标换成了包括资产收益情况、收益稳定性情况、债务偿付能力指标等在内的 7 个指标,构造了如下线性模型:
模型中的 7 个变量分别是:
X 1 :资产收益。它是指公司(企业)息前、税前收益占总资产的比率,该比率在评估公司经营状况好坏方面是非常有用的一个指标。
X 2 :收益稳定性指标。它是指公司(企业)资产收益率在 5 年或 10 年中变化的标准差,用它可以衡量工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大小。
X 3 :债务偿付能力指标。它是由息前、税前收益占总利息支付额比率来度量的,固定收益证券分析师和债券评级机构非常喜欢用这个指标来评估债务人的利息偿付能力。
X 4 :累计盈利能力指标。该指标由公司的留存收益与总资产之比来表示,反映公司实力的强弱。同时,该指标还反映公司的诸多信息,例如公司经营寿命的长短、分红政策以及它的盈利历史,所以它在评估公司信用状况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X 5 :流动性指标。该指标由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来表示,说明了公司的变现能力以及当短期债务到期时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大小。
X 6 :资本化程度的指标。该指标是借款人普通股 5 年的平均市场价值与长期资本总额之比来表示的,它反映了借款人归还债务的实力,如果普通股在总资本中所占比重较大,说明其资本实力较为巩固。
X 7 :规模指标,该指标由企业总资产的对数来表示,并且可以针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公式 8-1 中的相关参数a,b,…,g可以使用统计方法,从相关历史数据中估计得出。当估计出的ZETA值高于某事先确定的较高临界值时,我们可以认为债务人是安全的;当ZETA值低于较低临界值时,我们可以将债务人归于违约组;处在两个临界值之间的区域则被视为灰色或未知区域。
Z模型和ZETA模型有着共同的缺点:
第一,模型依赖于财务报表的账面数据(这种数据往往有一定滞后性),而忽视日益重要的各项资本市场指标,削弱了模型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第二,ZETA模型属于简约式模型( reduced-formmodel),缺乏对违约和违约风险的系统认识和结构性分析,理论基础比较薄弱。
第三,模型假设在解释变量中存在着线性关系,而现实的经济现象是非线性的,因而也削弱了预测结果的准确程度,使得违约模型不能精确地描述经济现实。
第四,ZETA模型没有考虑担保条件等重要变量,更没有考虑公司及其所属行业发展前景等前瞻性因素。
第五,模型无法计量企业的表外信用风险,另外对某些特定行业的企业,如公用企业、财务公司、新公司以及资源企业也不适用,因而它们的使用范围受到较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