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点均衡博弈
非数理博弈论专家托马斯·谢林(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博弈参与人可以使用某些被博弈模型抽象掉的信息来达到一个聚点均衡。某个点之所以成为“聚点”,是因为博弈各方的文化和经验使他们相信这个点是大家都容易想到的、习惯选择的点。
在图5-5的组织中的政治行为博弈中,如果上司是铁腕派,而下属是温和派,那么可以推测(强硬,屈从)就是一个聚点均衡。
性别战博弈的一个现实例子是组织中上下级的博弈。所有在层级组织中工作的人都知道,组织中的上下级关系是很微妙的。有些组织中上级对待下属非常强硬,被称为铁腕上司;有些组织里下级对待上级毫不买账,被称为鹰派下属。假设一个上司和其下属进行博弈,他们在某个有争议的问题上各自都可以选择对彼此的强硬态度和屈从态度,相关的赢利情况如图5-5所示:
图5-5 组织中的政治行为
画线法不难发现,这个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是(强硬,屈从)和(屈从,强硬)。如果上司强硬,则下属应屈从;如果下属强硬,上司最好屈从。这与通常所看到的组织中的状况是一样的,如果上司态度坚决,下属只好委曲求全;如果下属完全不买账,上司只好做出一些让步。
这个博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在这个博弈中,如果上司树立起铁腕上司的形象,他就可能从中获得好处。一个粗暴的、不近人情的上司往往令员工更为畏惧,不敢与其针锋相对,那么均衡的结果很可能是(强硬,屈从)。反过来,如果一个下属素有鹰派下属形象,那么上司往往也会让其三分,均衡结果很可能是(屈从,强硬)。
聚点均衡来自谢林的《冲突的策略》,这本博弈论的经典之作没有方程,也没有数学符号。在该书中谢林举了很多例子。
谢林发现选7是最常见的策略,但在一群比较贪婪的人群中,666也有可能成为聚点。
如果博弈重复多次,则过去的历史常常就规定了聚点之所在。我所在的学院每到周一下午就开会,大家在会议室的座位本来是不固定的,但是大家在每学期第一次会议时所坐的位置,基本上会在这个学期保持不变,因为每次开会时大家就会习惯性地坐在上次坐过的位置,这种座位配置也如同产生了聚点一样。新婚夫妻的家务分担博弈也是如此,在婚姻初期谁做家务做得多,那就意味着可能这一辈子他/她都会做更多的家务,这也是一个聚点。
相关均衡博弈
相关均衡概念是由博弈论专家罗伯特·奥曼(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提出的,即如果博弈的参与人可以根据某个共同观测到的信号选择行动,就可能出现相关均衡。
司机和行人的博弈是一个典型的相关均衡。在一条马路上,一个行人试图到马路对面。行驶中的司机可以选择停车礼让行人,也可以选择不停;行人可以选择穿越马路或者继续等待。相关的赢利情况假设如图5-9所示。
图5-9 行人—司机博弈
可以发现,该博弈的纳什均衡有两个:(等待,行驶)和(穿越,停车)。但是,如果行人和司机没有协调而自由地选取策略,完全有可能出现非均衡结果,比如(穿越,行驶)和(停车,等待)。红绿灯作为一个可观察的信号,使得这个博弈具有了相关均衡,正因为不知道对方的具体选择,于是大家就约定红灯停车行人,绿灯就停人行车,通过观察红绿灯信号来协调双方的行动,这就是相关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