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时间管理的意义
时间管理对大学生的许多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限于大学生当前或即将面对的学业,更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所需具备的能力。 可以说,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意义是深远的。
(一)学业质量
1.提升学习满意度
时间管理行为能够有效缓解时间压力,提高学业成绩,提高学习满意度。
在这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培养目标设定、计划安排等行为的技能, 另一方面要聚焦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体验,促进学生形成对时间的自我掌控感,建立健全身心健康的人格,实现积极的效果。
2.减少学业拖延
学业拖延是指学生已制订的学业任务与执行之间的差距。 差距越大,意味着学业拖延程度越高,会损害学习者的学业、情绪、情感以及身心健康。 虽然对于喜欢在压力下学习或工作的人来讲,在拖延中更容易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并及时地实施,但现实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只有通过制订学习策略、自我监控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觉减少学业拖延的现象。
3.预防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是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业压力或缺乏兴趣而产生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 影响大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习倦怠,同时还会对其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科学安排计划的制订, 对提高自信心和预防学习倦怠起着关键的作用。
4.养成良好习惯
信息社会中,网络对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是一些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导致上网成瘾,并且引起学习成绩快速下降。 也有一些大学生不会分辨事情轻重缓急,熬夜完成所有手头的事情,结果目的没达到,身体健康却受到了影响。
(二)生活质量
1.提高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个体在特有的优良标准相竞争下获得的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力,主要内涵是行为的目的性、 主动性和坚持性。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其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越善于管理时间,成就动机也就越高,而高成就动机的大学生一般具有喜欢挑战困难的任务、及时反馈、高效率等特点。
2.减少焦虑感
焦虑(anxiety)是对即将来临或可能出现的危险、 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等情绪状态。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即大学生越善于管理时间,焦虑程度就会越低。健大学生常见的焦虑是考试焦虑,一般随着其时间管理能力的增强和认知、 人格的完善,考试焦虑程度会逐渐下降。
时间管理倾向理论指出,时间效能体现的是个体对整个时间管理过程的主 观感受, 对焦虑有直接的影响。 时间监控观是个体运筹和利用时间的观念和能力,它通过一系列外显活动体现, 有助于减少忧虑和工作中的拖拉现象。 由此,大学生做好时间管理,有助于降低焦虑水平,形成自信、自尊、自强等正向自我观念,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3.提升自信心
自信心(confidence)是对自身能力能否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和精神力量。 在时间管理方面,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不断合理地分配、调整时间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信水平。自信水平反映了大学生的自我灵活性,个人的自我灵活性分数越高,说明他的自我认知会随环境改变而变化, 有助于全面认识自己,发挥优势。
4.提高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特点是主观性、 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 研究显示,高时间管理倾向使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更高, 时间管理倾向使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正向情绪,降低其负向情绪。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培养,提高他们规划利用时间的信心,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压力、消除不良情绪、 增加自我价值感,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三)社会适应
大学生不仅是学生,更是一个社会人。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要素,也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重要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激发择业效能感
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竞争,职业选择是他们需要做出的重大选择。 职业选择的质量直接影响人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 其中,择业效能感决定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参与度、 投入度及坚定性,影响着个体潜能的激发及职业目标的实现。
从实际情况来看,时间管理倾向对于预测大学生择业效能感(careerchoice efficacy)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 时间管理倾向高的大学生,有着较强的行为目的,为实现目标能够坚持不懈,职业效能感逐渐增强。
2.提升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个体在心理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大学生要多一些社会责任感,小到学习为人处世、人际关系、专业实践,大到社会财富的创造、对社会的贡献等。 但无论事小事大,大学生,唯有用心规划, 在正确时间做对事情,才能提升社会责任感。
3.促进自我和谐
自我和谐(Self-consistency andcongruence)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的人格理论, 是指自我内部的协调平衡,以及自我与经验间的一致性。
自我和谐是一种长期的自我体验,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自我和谐的大学生会凭借自我调整,使内心处在平衡状态,失败不气馁, 胜利能冷静,穷困不失志,艰苦持努力。 一个越善于时间管理的大学生,其自我和谐程度就越高,管理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容易随波逐流,达到接纳自我、 自我调节的目标比较困难。
(三)如何适应学习生活的改变
高等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处在精力旺盛的阶段,是最富有朝气的青年。 大学生了解学习生活的特点与变化,也意味着要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价值和转变。 具体来讲,大学生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努力,尽早、尽快地融入环境。
1.树立价值观,确定奋斗目标
树立正确的时间价值观是强化时间管理意识的前提。 相对于中学时代,大学学习生活时间是高度自主的, 因此大学生强化时间管理, 就必须意识到自我管理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的主宰作用。
有了正确的时间价值观,就要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更多预期的目标,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确,行动必然盲目,结果势必不尽如人意。 因此,大学生要设置切实可行的目标, 并尽可能细化目标,且具有实际性、可行性和时效性。
2.摸索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
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对大学生至关重要。 笔记再多, 背得再好,也只是极小的一点,重要的是以点带面,借助工具不断地补充和丰富。.大学生要乐于摸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根据环境调整状态,尽量保持平衡,切记照抄照搬是行不通的。
3.提高自理能力,养成好习惯
自理能力除了指自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外,还包括能自行处理人际关系,心态上能独自承受各种压力,在学习上能独立思考和理解。 大学生可先从小事做起,处理生活中的每件事,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技巧,以便做得更好。 思想上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困难尝试先靠自身力量克服, 逐步走出亲朋呵护下的“象牙塔”。总之,良好的自理能力和习惯会大大强化时间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习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
成功的人际交往是一种智慧和能力。大学生渴望能够在校园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间、同学间、恋人间等,这不单是一种心理诉求,也决定着大学生活的质量。 大学生需要注意加强交往的实际锻炼,学会技巧,那么良好的交往能力就比较容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