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

2019年7月12日00:11:36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已关闭评论

大学生时间管理问题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现代新媒体

现代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掌上移动设备,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人群之一。 网络、智能设备为大学生提供了快捷的学习方式, 也带来了诱惑,有些学生开始沉迷于网游、 网购和其他娱乐中,耽误了课余甚至上课的时间。 糟糕的是,这种影响并不仅局限在校园内,还延伸到了学校外,比如通过社交网络结识校外不良人员,可能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

2.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形式。父母的爱和理解让子女体会温暖,产生信任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正确支配时间,设定目标并合理安排时间,最终形成正向的时间价值感和监控观。 相反,父母的过分干涉会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感,对学习产生厌恶,而且这类学生的人际关系通常不佳,学习成绩落后。

另外, 在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中,父亲经常是严父的形象。 在这种家庭教育观念下培养出的大学生由于父亲的严厉管教,中学时代有着优良的学习成绩,他们能把这种严厉内化为自我认识,但一旦离开父亲,就会失去管理时间的能力。

3.性别、年级和专业

不同性别、 年级的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存在差异。 女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水平要高于男性大学生。 高年级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水平高于低年级大学生,但对于应届毕业生, 由于面临就业、考研的压力,会对时间、职业目标等进行管理规划,表现出较高的时间管理水平。 另外,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时间价值感方面存在差异,理工科生要明显高于文科生。

4.学校氛围

普通专科和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主动性上存在着一定差异,其中学校的学习氛围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重点本科院校中集中了高中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自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会对身处其中的个人产生影响。

(二)主观原因

对于大学相对自由的学习生活,适应这种变化有一个必然的过程,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不同的适应力,也对其时间管理的能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即正常的心理状态,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 时间管理倾向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能力越强,其体验到的焦虑情绪就越少。个体主观幸福感的积极情绪越高,消极情绪越少,时间价值感、 监控观和效能感就会越高。

2.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是一种 人格特质,是个体设立过高的标准,并根据目标的实现与否来评价自己的倾向。 消极的完美主义者总是希望把任何事情都做得无可挑剔,在没有把握成功完成某项任务之前,迟迟无法开展行动,一拖再拖。 因此,完美主义往往造成结果与期望的巨大落差,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自立人格

夏凌翔和黄希庭将自立人格(Self-Supporting Personality)的概念界定为在社会背景下,个体在自己解决关于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中所形成涉及个人、人际的特质,主要是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等。 自立人格对个体的行为都起着重要作用,自立人格水平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的优先级、反馈性、 时间分配和行为效能预测力最强,个人主动和个人责任维度,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预测作用最显著。

4.身份认同

在很长的时间里, 大学生由于数量稀少以及在社会阶层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普及, 培养对象已扩充到大部分的普通青年,大学生不再稀奇。学生怀着憧憬步入大学, 但专业枯燥乏味、校区配套设施欠佳等问题不断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身份认同产生了偏差。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