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税天堂的由来

2019年11月5日11:43:30避税天堂的由来已关闭评论

避税天堂的历史充满了神秘与传奇,逃税行为古已有之,但在形式和方法上都比较简单、直接,只是作为接收并负责藏匿逃税人资金的安全场所,躲避税务官的监察。 二战之后,在离岸金融推动下,避税天堂从藏匿财富发展到管理财富、交易财富,无论是在形式和服务种类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以现代金融中心面貌呈现,成为全球经济与金融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避税天堂的前世

历史上早期的避税天堂主要为那些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存放货物或财富,古希腊的雅典城对商人的进出口商品虽然只收取2%的税,但商人们还是宁可绕道20英里到不收税的希腊岛并将外国货物放在那里躲避税收。

古罗马时期,沉重的税务负担让整个社会充满怨气。 那些有地位的罗马人可以利用特权逃避税收,大批罗马纳税人求助于野蛮人以寻求安全的避风港,躲避罗马国专横的税收政策。

公元七世纪和八世纪的伊斯兰国家被天主教徒视为资金与财富的避难场所,用来逃避税收。 13世纪中期北欧诸城市之间形成商业、 政治联盟,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汉萨同盟",成员之间以贸易商会的形式规避税收。

近代出现的第一个避税地在美洲,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大批受迫害的欧洲人离开故土奔赴美洲不仅是为了寻求宗教和政治自由,更多地还是为了逃避欧洲的重税。

自从英国于16、17世纪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设立一批殖民地后,为了逃避英国殖民者的重税,拉美国家成为逃税人的自然选择。 英国借助本国的法律框架在拉美的一些皇家属地起草一批有利于本国或本地区的税收优惠法规,吸引着全球的财富。

避税天堂(Tax Haven)这个叫法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并很快就在国际金融界和媒体流传开来,与此同时也意味着现代避税天堂的大幕开启。

现代避税天堂的发展与繁荣主要得益于四大要素,首先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造成的动荡;其次是战后离岸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将避税天堂从简单的避税地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金融中心,涉及银行、保险、基金和衍生品等金融前沿领域; 其三是避税天堂的演变离不开邻国的重税以及在金融方面的严厉政策;再有就是全球化带来的资本自由流动对避税天堂的繁荣兴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兵荒马乱的安身之处

二十世纪人类经历了两场大规模战争,一战和二战。 残酷的战争带来的是社会动荡不安。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最渴望的就是个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战争对一些交战国来说是灾难,而给中立国带来的却是福音。 两次世界大战让交战双方均受重创。 战争结束后,许多欧洲国家满目疮痍、损失惨重。各国政府都面临着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需要巨额资金,除了请求国际援助外,只好通过大幅度提高税收来支付庞大的重建费用,这让饱受战争之苦的民众更加叫苦不迭。

以瑞士和列支敦士登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和地区由于奉行中立政策,远离战争的蹂躏,也就没有战后重建的负担,在税收方面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很快就成为欧洲财富的避风港。 那些不愿成为税收奴隶的欧洲人纷纷将个人财富转向瑞士和其他一些低税率国家。 深受希特勒迫害的犹太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不惜代价将黄金和一切有价物品转移到瑞士银行。 在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代,中立国以及那些远离战乱的国家和地区自然成为个人财富理想的避难所,为后来成为避税天堂奠定了基础。

马歇尔计划与冷战的产物

战争让更多的美元流向欧洲,在为美元国际化奠定基础的同时,也为避税天堂的资金来源做了铺垫。 两次世界大战让欧洲各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浩劫,战火将大部分基础建筑夷为平地。为了协助欧洲重建,当时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首次提出如果欧洲衰落,美国经济也将受到影响的观点,只有让欧洲各国拥有更多美元,才能进口更多美国货,进一步振兴美国经济,这就是欧洲复兴计划的雏形。

1947~1951年间,美国共出资130亿美元,为欧洲的重建提供资金支持。欧洲得到的资金大部分用来进口美国物资、燃料,美元在欧洲形成强大的影响力。一部分美元也逐渐在欧洲安营扎寨,成为最早在美国境外流通的美元的雏形,为避税天堂的资金来源打下基础。

境外美元的诞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战后美苏之间长达近半个多世纪的冷战。 随着美、苏之间关系的恶化,前苏联政府心怀不安。 当时苏联在美国有大量存款,如果两国交战,前苏联在美国银行的美元存款无疑会被冻结。

最让前苏联心寒的就是一战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设立了一个特别办公室,叫外国人财产托管办公室,专门负责战争时期敌方在美国境内的财产。具体采取的措施有冻结、没收、管理和出售。办公室在两次大战中收获颇丰,没收和处理了大批敌方在美的财产。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冻结了中国和朝鲜在美的资产,这更让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出了一身冷汗,毋庸置疑前共产主义阵营在美国银行的账户随时有被冻结的风险,大家的心中都悬着一块石头。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将美元转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并不靠谱,当时的英镑伴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败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相比之下,美元正如东升的旭日,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既要保住美元资本还要避开美国政府的干扰,伦敦凭借着老牌资本主义金融中心的传统优势成为前苏联政府唯一的选择。

在令人紧张的冷战期间,出于安全考虑,前苏联政府决定悄悄将美元资产转到欧洲的银行。 1957年2月28日,第一笔80万美元存款从美国的银行划转到一家前苏联在英国设立的莫斯科国民银行,这笔转存业务成为离岸美元市场诞生的前奏曲。 随后,东欧国家纷纷效仿前苏联,为其在美国的资产寻找避风港。 美元的不期而至引起了英国监管当局的关注。

离岸美元市场的诞生一一英格兰银行下午茶

喝下午茶是英国的文化传统,早在维多利亚时期就开始盛行。 骨瓷茶具、银质小匙和成套的奶罐、糖罐,再配上精致的小甜点,透露出英国人优雅的生活态度。 当然,喝下午茶在英国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社交活动,人们借助下午茶促进感情交流, 或谈天或说地。 然而,如果你是银行家,被英格兰银行邀请喝下午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素以监管宽松著称的英格兰银行以喝下午茶的方式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提出警示。

1955年6月的某一天,英国的米特兰银行(目前已被收购)就享受了一次这样的"待遇"。期间,英格兰银行要求该行主管解释财务报表上的一些奇怪交易,主要是涉及来自海外的美元存款和交易。 米特兰银行实话实说,英格兰银行听罢,并未有任何表态,而是对这一特别现象表现出极大兴趣。

当时的英国正在走下坡路,殖民地纷纷要求独立,难以回避的事实是英镑的地位也开始随着英国实力的下降让位给美元,日不落帝国的光环逐渐褪去。

随着英镑的衰落,特别是在经历了多年战争蹂躏后,英国经济增长乏力,国家早已处于破产的边缘;英国百废待兴,恢复经济增长最缺的就是资金。 而马歇尔援助计划大量贷款都是以美元结算,英国急需的燃料和食品也需要用美元购买。

从政界到商界都为英国失去老牌金融霸主的地位而伤感,对于突如其来的海外大量资金,英格兰银行一方面心中暗喜,一方面又担心本国的金融秩序和市场受到冲击。 经过政府各主管部门之间长时间的辩论,英格兰银行决定顺势推出一条两全其美的规定。

1957年9月,英格兰银行首次提出一项内外有别的双轨政策-一非居民概念, 就是允许金融机构从事境外美元业务,可以吸存放贷并在外汇市场交易,但画出一条严格的红线,这些业务只对非本国居民开放,严禁本国居民开设离岸美元账户。

其实追根溯源非居民概念,还要从英国法庭的一系列判决说起,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1929年埃及三角土地与投资公司案例,尽管该公司在伦敦注册,但业务不在伦敦,属于非居民,因此,不需要缴英国税。

英格兰银行允许非居民在伦敦办理境外美元业务等于向外国公司与金融机构发出暗示,鼓励其在伦敦设置机构,同时也允许伦敦的商业银行对非本国居民开展离岸美元存贷款业务。 这些商业银行代理非英国居民的客户业务尽管账记在英国,但不被视为英国的国内业务,因此,不受英国中央银行的监管。正是由于英格兰银行的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决定诞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纯粹意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离岸美元市场。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