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马太福音》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要到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并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币。一个给了五千枚,一个给了两千枚,一个给了一千枚。那领五千枚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枚。那领两千枚的,也照样另赚了两千枚。但那领一千枚的,却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币埋藏起来。过了许久,主人回来了。那领五千枚银币的,又带着另外的五千枚银币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五千枚银币,请看,我又赚了五千枚。’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两千枚的也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两千枚银币,请看,我又赚了两千枚。’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也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一千枚的也来说:‘主啊,我把你的一千枚银币埋藏在地里。请看,完好无损得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币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拿出你这一千枚来,给那有一万枚的。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于是,那个只有一千枚银币的仆人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以这个故事为名提出“马太效应”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后来,这一术语又被广泛地借用于经济学界,反映了贫富差距加大,富人更加富有,穷人更加贫穷的现象。就如第一个仆人用五千枚银币赚了五千枚银币,第二个仆人用两千枚银币赚了两千枚银币,同样是100%的投资回报率,投资比别人多,利润也就更多,双方的财富差值就从三千个银币拉大到了六千个银币,而且这种贫富差距加大的过程中,找不出任何不合理的地方,一切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那么站在现代社会的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再次审视“马太效应”,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首先,一个人必须脚踏实地,正视自己的现状,选择一条切实适合自己的道路来走,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好高骛远。很多人理想与事业的破灭并非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而是过于努力,想要的太多。“马太效应”是现实存在的,一个人的家世、背景、财富、教育的确不能决定他所能取得的成绩,但这不代表这两者之间就没有联系。微博上现在流行的一条打趣励志书籍的段子不经意间就道出了真相:“盖茨的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IBM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约证券交易所,但不会告诉你是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由高盛董事接待的。”
但是“马太效应”的“穷者逾穷”是一个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整体是在进步的,今天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是古代的富豪都无法想象的,他们没一个人能看得到电视,坐得上汽车。老话说得好,“人比人,气死人”,与其眼睛望天,一不小心摔个跟头,倒不如看好脚下,一步一个脚印,明天的日子肯定比今天的更好。
其次,理财的功夫一定要修炼好,要会理财,敢理财。人们都有这么一种心理,就是越多的越贱,越少的越金贵,所以越有钱,投资策略往往更激进,投资回报率也越高;而越没钱,越不想冒险,殊不知收益也就随着风险溜走了。都像第三个仆人一样把钱埋在地里的话,现在高启的通货膨胀很快就会让你知道什么叫做“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没有贫富差距的社会就像平板一块,没有波澜,但也不会进步。理解了“马太效应”有助于我们正确得认识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有贫富差距的社会并非是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在某种意义上一个人开办公司,提供就业岗位、产品和服务,最后合理合法挣到的钱反而要交各种各样的税才是不公平。阅读本节的读者们,你们的看法是怎么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