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定律由来】
马太效应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贫富悬殊现象。
【现实演绎】
一个地主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1锭银子,吩咐他们去做生意。他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1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地主奖励他10锭银子。第二个仆人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地主奖励他5锭银子。第三个仆人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埋在地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谁料,地主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了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让他多多益善。”
上面这个故事出自《圣经》,它的寓意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根据这一效应的思想,我们知道收益是具有倍增效应的。你的收益越高,就越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收益。
一位著名的成功学讲师应邀去某培训中心演讲,双方商定讲师的酬金是300美元。在那个时候,这笔数目并不算少。这是一场规模盛大的演讲会,参加的人员很多。这位讲师的演讲非常成功,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同时,他也因此结交了更多的成功学人士,感觉受益匪浅。演讲结束后,他谢绝了培训中心给他的报酬,高兴地说:“在这几天中,我的受益绝不是这几百美元所能买到的,我得到的东西,早已远远超出了报酬的价值。”
培训中心的领导很受感动,把这个讲师拒收酬金的事告诉了培训中心的所有学员。他说:“这个讲师能够深深体会到他在其他方面的收获远远大于他的酬金,这说明了他对成功学的研究达到了很高水平,像他这样的讲师,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学大师,因为他已经深刻领会了成功的要素和成功的意义,那么他宣传的成功学一定很具实用性,也是可行的。阅读他所著的成功学书籍,一定会得到真实的成功启迪。”
于是,培训中心的学员们纷纷购买了讲师所著的成功学书籍和录像带等产品。后来,培训中心又把这个讲师拒收酬金的事,写成激励短文挂在培训中心的阅览室里。参加培训的学员纷纷购买他的书籍和产品,使他的书籍再版了几次,总数超过了百万册。这样,仅在售书方面,讲师的收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领悟了马太效应,对于我们获得更高的收益非常重要。
【自我调试】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自己富裕起来。那么,我们就不能只看眼前的既得利益,应该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看到马太效应的增值效果,让眼前的收益不断增值。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贫穷的人对于富人之所以能够致富,总是归结为运气好或者从事不正当、违法的行业。这些人绝不会想到,造成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懂投资。投资决定收入。一般来说,每进行一次正确的投资,就在助长现金流动,一段时间之后,现金流动会带着更多的金钱回来。
乔·史派勒曾写过这样一本书,叫《动手来种钱》。他在书中提到一个只剩下1美分的人,这个人用仅有的1美分进行投资,他先将钱兑换成铜币,然后告诉自己每次花掉的钱,他都要以10倍或更多倍的数量使它们再回到自己手上。这个人最后依靠这种方法获得了更多的财富,最终成了一个富翁。
所以,让金钱流动起来,你的收益将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