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企业文化的兴起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不仅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人类的其他活动始终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状态。尤其是在重要的社会历史变迁中,社会文化形态往往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并随之产生出一系列新的文化形态。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企业文化对改善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中国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西方管理思想共同作用的产物。
1.改革开放成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最直接的推动力
改革开放结束了长期闭关锁国的落后状况,打破了束缚人们的思想和体制桎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如果说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中国企业文化的孕育期,那么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的20年多年则是中国企业文化的兴起和发育期。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华大地上开始的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成为对催生中国企业文化最直接的外在动力。
·开展思想大解放的讨论,对企业树立新的发展观念起到了极大的催化作用。1978年12月1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要求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特别是在面对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经济建设百业待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标志的解放思想的热潮,为广大企业大胆解放思想,树立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发展理念的重要契机,为企业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放开经营自主权,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自此,政府不断下放权力,实行了以扩权让利为重点的企业利润留成制度,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使企业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得以确立,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同时也使一些企业意识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开始探索摒弃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旧文化。
·实行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重点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和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市场主体的地位,促进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自此,企业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社会生产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家群体崛起,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必须彻底改变以行政命令为主的管理方式,转换经营机制,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通过注入更多的产生积极影响的文化因素,发挥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中国企业全面兴起企业文化建设高潮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节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敬业爱厂、遵法守信、开拓创新的精神。”至此,中国广大企业开始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通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通过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企业文化体系,对内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规范企业行为,对外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使之成为企业寻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2.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引入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把中国从封闭中解脱出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放宽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企业逐渐从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因此,在引进外国资金、技术、设备的同时,中国企业和管理学界也开始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流、考察、研究,逐步学习引进和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的经验与方法。
西方管理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为代表的经典的科学管理对当时的生产力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从单纯地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理性化转向对人的情感、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需求的满足上,并由此产生了偏重于非理性管理的行为科学。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由于世界能源危机给西方强国带来的冲击以及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使得西方企业界和管理界开始对西方的管理思想进行深刻的反思,试图为西方的企业找出一种灵丹妙药,并在管理理论上产生了许多流派,从此西方管理进入到了被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称为“管理理论丛林”的时代。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文化研究仍属于人文、历史和社会的范畴,即使有人曾经研究过文化对组织的影响,但并未将之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种类。企业文化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源于美国企业界应对来自日本企业的挑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日本,为了从经济崩溃的危机中恢复过来,开始向美国和西方学习经济管理。但是,在接受美国质量管理等思想的同时,日本企业非常注重走自己的路。日本企业在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先进经验,所创造的管理模式恰恰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日本经济奇迹的背后是其独特的管理模式。日本企业新的管理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成和谐一致、团结协作和它们普遍推行的“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工作轮换制”。美国学者把视角集中到日美企业模式的比较,研究日本成功的根本原因,探寻美国企业改进的方向。从1981年起,美国管理学界连续推出了威廉·大内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理查德·帕斯卡尔与安东尼·阿索斯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阿伦·肯尼迪与特伦斯·迪尔合著的《西方企业文化》,以及托马斯·彼得斯与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的《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四部主要著作。这些著作把人们引入了企业文化这一新阶段,成为企业文化理论的奠基。
自从西方企业文化理论与方法传入我国以后,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成功与企业文化有紧密的关系,并从最初的孕育形成阶段进入到落地践行和提炼升华的阶段。这些企业不仅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在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制度建设、运行体系、形象塑造、员工素质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并成为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管理变革的成功“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