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重组的难点在于文化重组

2019年9月2日03:09:42企业文化:重组的难点在于文化重组已关闭评论

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会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

文化重组是企业重组最紧迫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文化重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重组企业能否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能否实现快速融合形成竞争优势。美国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在《执行力》一书中指出,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会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

2005年9月,海信集团购买广东格林柯尔所持的科龙电器26.43%股份,由此海信成为科龙电器的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并购企业的规模(被购企业年销售额84亿元)和并购金额(收购金额为9亿元)双双创下了中国家电并购史新高。

海信这次并购的战略性体现在中国同时具备黑电(黑色家电,如彩电)与白电(白色家电,如冰箱)话语权的企业一个也没有,虽然TCL、康佳等黑电巨头对白色领域觊觎已久,投入可观,但依然无能为力,而黑电巨头海信将借并购白电巨头科龙占据黑白电双强的竞争地位。

海尔、TCL、海信和长虹都有并购科龙的实力,为什么最后花落海信呢?海尔的战略重心是全球产业集群的运作,实现品牌和销售的国际化,收购科龙偏离了这一目标。TCL则是在并购汤姆森后出现深陷泥沼的迹象,并购科龙是有心无力。而长虹进军白电奔波多年毫无收获,收购科龙的确是条捷径,但长虹的黑电品牌地位下降,重振黑电比收购科龙更重要。

而海信集团发展一帆风顺,形成了年产1000万台彩电、300万套空调、400万部CDMA手机、160万台冰箱、100万台计算机及防火墙、服务器等数码设备的强大产能,截至2004年在国内外拥有20多个公司,净资产达48亿元,销售收入273亿元。海信主业的赢利为并购科龙创造了很好的财务条件。

那么,海信为什么要收购科龙呢?除了想占据黑白电双强的竞争地位外,还有快速提升营业规模的考虑。2004年海信的营业收入是270亿,排名家电企业第三。2005年4月,掌门人周厚健透露了海信集团的发展计划:“我们希望做百年海信,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在并购科龙前,海信已收购有100万台冰箱产能的南京伯乐和浙江先科空调(增加300万台产能)。

科龙旗下科龙、容声、康拜恩三大品牌冰箱总销量位居全国第一,11次夺得全国销量冠军。空调方面也仅次于格力、美的、海尔三大品牌。收购科龙前,海信的冰箱完全不成气候,不仅销售额低,利润更低,2004年海信冰箱的毛利为7.73%,而同期科龙冰箱的毛利率是29.17%。收购科龙后,海信将一改以往缺乏拳头产品的缺陷,冰箱业务将形成较大的领跑优势,而空调业务冲击老大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海信并购科龙最终以失败告终。自2005年9月海信集团从顾雏军手上接管科龙后,更名后的海信科龙,在新老板手中公司高管震荡不断。海信空降的苏玉涛、石永昌、杨云铎、王士磊来了又走。到2008年8月,科龙的原高管几乎全都离开了海信科龙。

原因在于海信和科龙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科龙和海信都是巨无霸型家电企业,双方的企业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不幸的是两种文化截然不同,相互冲突。海信的队伍接管科龙,双方内部的企业文化到底谁融合谁是个大问题。科龙原高管认为他们从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拼杀出来,代表了广东企业经营管理的先进水平,而广东企业的管理水平放在全国都是领先水平,作为受政府扶持的国企海信应该向科龙学习;海信空降兵却以“救世主”的面貌出现,并不认可科龙原高管的经营管理水平,否则科龙怎么会有如今这种局面。为此,双方在权力和利益分配上难以达成一致,明争暗斗不断,最后的结果是双输。

世界级的企业一定是基于本土文化之上的企业,如德国的精密制造业、法国的时尚业、美国的娱乐业等等,都与各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文化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竞争力。资本并购不仅要看双方优势互补,还得注意双方企业文化是否存在巨大冲突,这是海信并购科龙带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