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马太效应是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在1968年提出的,是指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种现象。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经济学领域。“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举例说明
关于马太效应的寓言:
一位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过了一段时间,国王回来了,要检查三个仆人做生意的成果。
第一个仆人说:“陛下,您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经赚了十锭。”于是国王奖励他20锭银子。
第二个仆人说:“陛下,您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经赚了五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十锭银子。
第三个仆人说:“陛下,您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此时,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更多,叫他多多益善。”
这个寓言故事中,开始时,三个仆人的财富是一样的,都是一锭银子,为什么最后却相差悬殊呢。这种差距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国王刚走时,第一个仆人和第二个仆人都利用这一锭银子做自己的生意,第三个仆人却根本没有动用过这一锭银子。这时的差距是由他们自身的投资意识造成的。
☺第二阶段,国王回来之前,第一个仆人和第二个仆人做生意赚了钱,但有多有少,第三个仆人依旧什么也没做。这时的差距是由他们自身的努力程度造成的,当然这里也包含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第三阶段,国王回来之后,对他们做生意的表现进行了奖惩。这时的差距事由外界因素造成的。
由此看来,自身因素的一点小差异导致了后来的差异,最后在连锁传导的作用下差异被进一步放大。这就是马太效应,反映出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学习启示
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贫者越贫,指的是把责任当成累赘,不去奋斗创造,因而越来越穷;而富者越富,就是指已经拥有丰厚的资本,要得到更多的资本必然会更简单,只需要正确地投资就能达到目的。当今社会,“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多用于形容贫富的两极分化。
一些专家认为,“马太效应”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在于,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以避免错误应用的产生;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可以激励普通人去奋斗,从而取得进步。
消极作用在于,当名人与普通人做出同样的成绩时,前者有可能会名声大噪,采访者、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赞扬也接连不断,结果往往导致其中一些人失去理智,以致在后来的道路上出现失败;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
总体来说,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如果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找准竞争对手的劣势和自己的优势,迅速在这个领域做强做大。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要想被他人和社会认可,就必须努力奋斗,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