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认为,真正的管理其实就是减少管理。一个善于管理的管理者不但自己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还要懂得如何去挖掘下属的潜能,这样才能确保自己不用事必躬亲。
2011年,征战商场多年的中圣集团董事长郭宏新又回到校园,正式成为清华EMBA的学员。从大学教授到董事长,又从董事长成为学生,郭宏新的人生历程总是将不同的身份完美融合。
在“神奇天路”——青藏铁路的工程建设中,郭宏新带领中圣集团研发出的低温热棒产品成功解决了冻土对铁路的危害,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同时有效地保护了可可西里冻土区的生态环境。
尽管郭宏新在中圣集团的职务是董事长,但他平时直接主管的只有研发、战略和大客户关系。他说:“我充分授权,不会事必躬亲。企业的成败在于团队,培养一个有梯次的团队,企业才会有长期的稳定发展。我们几个利润中心的总经理就是自己培养起来的。所以,作为管理者,只有纯粹的管理知识是不够的。我来清华,还要学心理学,学习人和社会的结合。”
下面这则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经常被商学院教授们在课堂上提及。
贞观时期,有一天,唐太宗问房玄龄:“隋文帝是什么样的君主?”
房玄龄答:“隋文帝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礼制,勤于劳作,思虑政事。每一次临朝,总是从清晨直到日影西斜。凡五品以上的官员,他都要亲自与他们谈论政务。到了中午,只由宫廷的卫士送来食物,在朝堂用餐。他虽不算秉性仁德明智,也算是个励精图治的君主。”
唐太宗听后苦笑了一下,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人秉性极为精细,可是头脑并不明智。头脑昏暗则思考问题就会受到阻塞,过分地精细就会对事情多有怀疑。他自己因为欺负孤儿寡母而得天下,就以为天下人都不可信任。所有事情他都亲自决断,虽然劳心费力,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办得面面俱到。朝廷的大臣既然知道了皇上的心意,也就不再敢直言不讳。宰相以下的官员只是接受皇上的命令罢了。朕认为不应该这样。天下这样广大,事物如此繁多,怎能由一个人独自决断呢?基于这一点,朕才选拔天下的人才,处理天下的事务。对他们个个委以重任,使他们尽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用人就差不多合理了。”
从唐太宗的言谈中,我们不难看出,管理的关键在于发现和培养伟大的管理者。让更多的下属成为管理者,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资源,让他们都能够独当一面。不要怀疑他们的能力,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尝试。作为管理者,所要做的就是把握大局的方向,从整体上进行掌控。
如今的时代变幻莫测。因此,要想建立一个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能够快速反应的组织,就需要一定的决策权。这个决策权不仅必须掌握在管理者的手中,同时也必须掌握在下属的手中。这也正是成功的管理者都会将手中的权力大胆、合理地授予属下的根本原因。
授权是一门管理的艺术,充分合理的授权能使管理者们不必亲力亲为,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企业发展上,以及如何引领下属更好地运营企业。
2008年毕业于清华经管学院的王强被一家汽车公司聘为销售总经理。上任之初,他每天都是最早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他总感觉有处理不完的事务,很是疲惫。然而,他所期望看到的公司职员们能以他为榜样——勤勉、主动地工作的情形一直没有出现。
细心的王强对这种情况有所警觉,他感到一定是自己的管理出了什么问题,才造成这样的情形存在。他很清楚,这种情形如果再持续下去,公司会毫不客气地让自己卷铺盖走人。
回想起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授权技巧,他在经过一番思考后,开始试着把要做的所有工作按重要性、难易排序,把各项工作分派给适合的下属去完成。他自己则只负责三件事:一是布置工作,告诉下属该如何去做;二是协助下属,当下属遇到自己权力之外的困难时,出面帮助下属解决困难,否则要求下属自己想办法解决;三是工作的验收,并视下属完成工作的状况给予激励或惩罚。
这些举措实施后不久便收到了成效。王强惊奇地发现,自己有一种获得“解放”的感觉。下属开始表现出极强的主动工作的劲头,公司业绩明显攀升,而自己更是从大量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他开始制订新的销售计划和销售策略。他描述自己就像一个自动化工厂的工程师,每天只是在优雅的环境里走动,视察自行高效运转的流水线可能出现的问题。
此后,“日理万机”的工作情形离王强远去,他现在甚至每天能抽出四五十分钟的时间与小女儿一块儿看动画,每周陪妻子逛一下午的商场。难怪王强意味深长地说:“充分地授权给下属,让我更多地享受到了亲情和生活的乐趣。”
授权管理并不是为了偷懒,而是为了更好地管理。王强所做的正是被清华管理学教授所称道并倡导的“授权”的管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