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的李彦宏是百度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在日常管理中,他很注重对下属进行授权管理。
为了让基层员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李彦宏不但将下属需要达到的目标告诉他们,同时也会将下属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条件一一列出来。因为在李宏彦看来,只有在企业内部实现放权,让员工高度自治,才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社会里,管理者是否懂得授权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衡量管理者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王建国表示,作为一位管理者,就应学会把工作分给别人去做。如果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累死别人”的理念,每一级管理者都把自己没必要做的事情甩给别人,这样一级一级下去,结果都想“累死别人”,反而人人都没累死。不仅人人都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且人人心里都还很舒服。
正是基于这种教育理念,几乎每一个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走出来的学生都知道,管理者没有分身术,要想成功就必须通过有效的授权,让下属独当一面。
为了说明授权的重要性,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经常被北大MBA总裁班的教授们拿来当反面教材。
东汉末期,群雄并起,军阀混战,刘备三顾茅庐,诚邀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深为所感,决心辅佐刘备成就霸业。他很快就赢得了刘备的信任和士大夫的敬仰,而敌人则对他畏之如虎。在辅佐刘备的二十多年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身先士卒,临危不惧。但人非铁打,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五十来岁就在五丈原匆匆告别了人世。在这里,与其说诸葛亮是病死的,不如说是“事必躬亲”给活活累死的。
这真让人扼腕。造成这个悲惨结局的是他自己,怪不得别人。我们不妨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审视一下这件事:虽然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由于不懂授权,导致最终失败。诸葛亮将行政与军事大权集于一身,从行军打仗到皇帝身边的具体小事情,他都要亲自过问,特别是在刘备去世后更是如此。诸葛亮一身多职,虽有面面俱到之心,却分身乏术。他这样做累垮自己不说,下属的潜能也发挥不了,自己的宏愿最终变成泡影,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在这方面,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就聪明多了。“别人能做的事情,我绝对不自己动手去做。”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艾森豪威尔认为,作为一个管理者,他所要做的是全程掌控,是做下属没法儿做或没有权力和能力做的事情,而不是埋首于琐碎事务中忙得不亦乐乎。他还认为,放权是最好的集权方式,只有放权才能拥有更大的权力。
在任期间,艾森豪威尔并不像有些国家领导人那样日理万机,他甚至给人的感觉总是很悠闲。我们先来看一个他日常生活的镜头。
一次,艾森豪威尔正在打高尔夫球,白宫送来急件要他批示。总统助理事先已经拟订了“赞成”与“否定”两个批示,只待他挑出其中一个签名即可。谁知艾森豪威尔只是简单地看了一下后,就在两个批示后各签了个名。他说:“请狄克(即当时的副总统尼克松)帮我批吧。”然后,就又若无其事地打球去了。
艾森豪威尔的“懒”并不是当上总统之后才养成的,他的这个习惯由来已久。
后来,艾森豪威尔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一次,副校长安排他听有关部门的汇报。考虑到系主任一级人员太多,副校长只安排他会见各学院的院长及相关学科主任,每天见两三位,每位谈半个小时。
在听了几拨人的汇报后,艾森豪威尔把副校长找来,不耐烦地问他总共要听多少人的汇报,他回答说共有63位。
艾森豪威尔大惊:“天啊,太多了!先生,你知道我从前做盟军总司令,那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一支军队,而我只需接见三位直接指挥的将军。他们的手下我完全不用过问,更不用接见。想不到,做一个大学的校长,一次汇报就要接见这么多的人。他们谈的内容,我大部分都不懂,又不能不细心地听他们说下去。这实在是在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对学校也没有好处。你订的那张日程表,是不是可以取消了呢?”
其实,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的思想根深蒂固。自己即使当上了“头儿”,也要事必躬亲。好像如果自己不这样,就不是一个负责任的领导似的。这样做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他所领导的团队变成了救火队。管理者变成了救火队队长,团队成员变成了救火队员,哪里出现问题哪里就会出现管理者指挥救火队员灭火的身影。从表面上看,这似乎能够表明管理者是一个好领导,是能够率领团队做出好成绩的。其实不然,这样做并不能说明管理者有能力,往高了评价也就是一个平庸的管理者而已。因为这样做会让领导忘记本职工作,最终结果是“头儿”忙得团团转,下属天天发怨言,大事上顾此失彼,小事上漏洞百出,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管理者的职责是引领而非运营。在任何一个组织中,管理者的职责都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方面的资源,联合各个方面的力量,齐心合力地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者没有三头六臂,不能事必躬亲,但管理者又必须对每件事承担自己的领导责任。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而言,合理授权能够为企业培养独当一面的人才。因为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只有拥有足够的权力,才能培养下属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只有通过授权,才能最充分地发挥下属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带着激情去工作,为组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