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用四象限规划自己的时间

2019年8月23日19:03:24时间管理:用四象限规划自己的时间已关闭评论

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利用时间和精力把重要的事情放到前面做。

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一节课上,一个教授把一个大口的玻璃瓶放在桌上,告诉学生们一起做个试验。首先在玻璃瓶里装满鸡蛋大小的石块,他是一块一块放进去的,直到瓶子装不下才停止。教授问学生们:“瓶子装满了吗?”学生都回答说满了。

教授笑了一下问:“是真的满了吗?”说完,他拿出一袋小石子,把这些小石子倒进了瓶子里,直到瓶子装不下了。教授再问学生:“现在满了吗?”有些学生说:“满了。”有些学生说:“还没有满。”

接着,教授又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了瓶子里,沙子到了瓶口,瓶子又装不下了。教授还是重复那个问题:“现在满了吗?”当然,一部分学生回答:“满了。”另外一些人回答:“还没有满。”最后,教授拿出一瓶水倒进去,直到水流了出来。试验结束了,大家都若有所思。

教授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就如同这个瓶子,它能放进去的东西是有限的。假如我们没有将生命和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这些大石块事先放进去,那我们的一生就有可能浪费在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小事情上。假如人的生命空间里充满了小石块和沙子,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时间就像流水,逝去难回头。那么,如何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上呢?那就需要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管理时间应着眼于工作。但工作与工作又有不同,并非都是同等紧急、同等重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事情的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对工作进行分类。

第一类,依照工作的紧急程度划分。有些工作特别急迫,刻不容缓,自然应该优先处理。然而有些工作则是不怎么急迫或不紧急的,就可以另行安排时间去处理。非常明显,优先顺序原则就是急迫的在前、不急迫的在后。所以,在工作时应集中精力与时间把紧急工作做好,不太紧急或者根本就不紧急的工作就可以不做。假如是一名管理者,不妨授权或委托他人去做。

第二类,依照工作的重要程度划分。对于重要的工作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工作则暂时不必去做,或只投入很少时间去做。很明显,这一类的优先顺序原则就是重要者在前、不重要者在后。所以,工作时应集中精力与时间做好重要工作,不太重要以及那些根本就不重要的工作就可以不做,或授权他人去做。

那么,怎样明确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呢?可以参考下文列出的指导性原则。

重要性,指必须完成的,假如不完成,就会有严重影响的事情。

非重要性,指那些即使没做完,也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事情。

紧迫性,是指当天工作的要点,不能有丝毫拖延的事情。

非紧迫性,指什么时候做都可以,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事情。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每项任务都既有紧急程度的差异,同时也有重要程度的差异。因此,决定优先次序就要综合这两个维度来考虑,即优先次序=重要性×紧迫性。

依照这两个维度,工作可以被分为四类:位于第I象限,指那些紧急又重要的工作;位于第Ⅱ象限,指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位于第Ⅲ象限,指那些紧急但不重要的工作;位于第Ⅳ象限,指那些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工作。

第I象限:紧急又重要的事情。

“紧急”的含义是必须立刻就要做的事情,而“重要”则意味着对公司、部门或者个人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是既紧急又重要的事情,比如处理客户抱怨和投诉、老总命令限时提交的工作报告、家人病重住院等。这类事情都是不但紧急而且重要,人们必须暂缓手头的事情而立刻去处理,否则就会影响自己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假如由于拖延而令事情变得更为急迫,就会得不偿失,或者变得更加被动。

无论在什么情形下,紧急而又重要的事都是最重要的事情,并且是当务之急。它们有的是完成事业或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有的可能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相比其他事情而言,它们更值得列入优先顺序。除非这些事情都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人们才有可能顺利地继续其他工作。

第II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很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这类事情常常并不是最急迫的,但是关系到企业或个人的长远发展。有的也许与自己的理想有关,有的也许与自己的工作或学习的长期规划有关。例如:某项专业技能培训,一篇一直想写的文章,自己的健身计划,想要做的年度健康检查,起草合作意向书等。这些都很重要,但却可以拖延一定的时间,并非紧急。

一般来说,重要的事情都安排有较充足的时间,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然而,假如人们每天忙于琐碎且次要的事情,反而把重要的事情搁置或推迟,那么这一象限的事情就早晚会变得既重要又紧急,成为第I象限的工作。是否有能力处理好这些事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对人生、工作目标与进程的判断能力。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常常遇到的,虽然重要却又不是需要立即完成的。

第III象限: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人们常常会遇到很紧急并且需要立刻去处理的事。例如:你正忙于处理很重要或者在计划之内的事情,一位朋友却打来电话,你没有找到适当的借口来推辞,只好跟他聊了聊。这一聊竟然花掉了宝贵的半个小时时间,耽误了手上的事情。类似的情况还有可能是:为下属解决问题。比如上司找你了解工作,下属却不停地请示工作让你做决定,以及会议讨论、客人来访等。

上述事情都显得比较紧急但并不重要,应归入次优先的顺序中。假如没有预先安排优先次序,就有可能会把一些紧急的事情也当成了重要的事情来处理,本末倒置。大多数人的习惯都是按照事情的“紧急程度”来决定行动的优先次序,而没能首先衡量事情的“重要程度”。假如有人每天把80%的时间与精力都用在了“紧迫的事”上,肯定会导致工作效能的下降。

如果希望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兼顾紧急和重要程度,将每天需要处理的事情划分成三个层次。“必须”做的事,就是最为急迫的事;“应该”做的事,就是有点儿急迫的事;“可以”做的事,就是不急迫的事。

在大多数情况下,越是重要的事越不紧迫,例如规划长远目标等。然而,成功人士是不会让这些不紧迫但重要的事被看似“紧急”的事延迟或耽搁的,因为他们懂得做要事而非做急事的道理。

第IV象限: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

这些都属于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它们可做、可不做。现实社会中,人们经常会遇到很多此类不需要即刻处理,甚至不需要处理的事情。例如,去酒吧喝酒、天天逛商场等。假如投入精力在这类事情上,那就是在浪费时间,甚至浪费生命。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