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定律
木桶效应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他指出,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这就是说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木桶定律告诉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下功夫狠抓薄弱环节,否则,单位的整体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人们常说“取长补短”,即取长的目的是为了补短,只取长不补短,就很难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益。
一个企业要想成为一个结实耐用的“水桶”,首先要想方设法提高所有木板的长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完全发挥团队作用。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只要组织里有一个员工的能力很弱,就足以影响整个组织达成预期目标的可能性。而要想提高每一个员工的竞争力,并将他们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企业培训是一项有意义而又实实在在的工作,许多著名企业都很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根据权威的IDC公司预计,在美国,截至到2005年企业花在职工培训上的费用总额已达到114亿美元,而被誉为美国“最佳管理者”的GE公司总裁麦克尼尔宣称,GE每年的员工培训费用就达5亿美元,并且将成倍增长。
惠普公司内部有一项关于管理规范的教育项目,仅仅是这一个培训项目,研究经费每年就高达数百万美元,他们不仅研究教育内容,而且还研究哪一种教育方式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员工进入惠普,一般要经历四个自我成长阶段:一是自我约束阶段,即不做不该做的事,强化职业道德;然后进入自我管理阶段,做好应该做的事,加强专业技能;接着进入第三阶段,自我激励,不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思考如何为团队做出更大贡献,思考的立足点需要从自己转移到整个团队;最后是自我学习阶段,随时随地都要找到学习的机会。
员工培训实质上就是通过培训来增大这一个个“木桶”的容量,增强企业的总体实力。而要想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除了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外,更要注重对“短木板”——非明星员工的开发。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往往更注重对“明星员工”的利用,而忽视对一般员工的利用和开发。如果企业将过多的精力关注于“明星员工”,而忽略了占公司多数的一般员工,会打击团队士气,从而使“明星员工”的才能与团队合作两者间失去平衡。而且实践证明,超级明星很难服从团队的决定。明星之所以是明星,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和其他人的起点不同,他们需要的是不断提高标准,挑战自己。所以,虽然“明星员工”的光芒很容易看见,但占公司人数绝大多数的非明星员工也需要鼓励,对“非明星员工”激励得好,效果可以大大胜过对“明星员工”的激励。
有一个华讯员工,由于与主管的关系不太好,工作时的一些想法不能被肯定,从而忧心忡忡、兴致不高。刚巧,摩托罗拉公司需要从华讯借调一名技术人员去协助他们搞市场服务。于是,华讯的总经理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派这位员工去。这位员工很高兴,觉得有了一个施展自己拳脚的机会。去之前,总经理只对那位员工简单交待了几句:“出去工作,既代表个人,也代表我们公司。怎样做,不用我教。如果觉得顶不住了,就打个电话回来。”
一个月后,摩托罗拉公司打来电话:“你派出的兵还真棒!”“我还有更好的呢!”华讯的总经理在不忘推销公司的同时,着实松了一口气。这位员工回来后,部门主管也对他另眼相看,他自己也增强了自信。后来,这位员工对华讯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华讯的例子表明,注意对“短木板”的激励,可以使“短木板”慢慢变长,从而提高企业的总体实力。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局限于个体的能力和水平,更应把所有的人融合在团队里,科学配置,好钢才能够用在刀刃上。木板的高低与否有时候不是个人问题,是组织的问题。
在家电的舞台上,百家争雄,然而海尔却一步一个脚印地跑在最前列。为什么?不是海尔的资本比别人雄厚,不是引进的国际人才比别人多,也不是人才素质比别人高……一句话,海尔的“高木板”并不多,但海尔有一个好的团队,其整体绩效不比任何“高木板”差。
所以,在加强水桶盛水能力的过程中,不能够把“高木板”和“低木板”简单地对立起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其不分青红皂白地赶他出局,不如发挥他的长处,把他放在适合他的位置上。
【智慧悟语】
在一个团队里,决定整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只有让所有的员工能力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