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质量第一,以质量求生存
任何产品都必须达到所要求的质量水平,否则就没有或未完全实现其使用价值,从而给消费者及社会带来损失。
从这个意义上讲, 质量必须是第一位的。 市场的竞争其实就是质量的竞争,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主要取决于它满足社会质量需求的能力。 “质量第一”并非 “质量至上" 。 质量不能脱离当前的消费水平,也不能不考虑成本而一味追求质量。 应该重视质量成本分析,综合分析质量和质量成本,确定最适宜的质量。
2.以顾客为中心,坚持用户至上
外部的顾客可以是最终的顾客,也可以是产品的经销商或再加工者; 内部的顾客是企业的各部门和人员。 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求企业所有工作环节都必须树立为顾客服务的思想。 内部顾客满意是外部顾客满意的基础。 因此,在企业内部要树立“下道工序是顾客”“努力为下道工序服务” 的思想。 只有每道工序在质量上都坚持高标准,都为下道工序着想,为下道工序提供最大的便利,企业才能目标一致地、协调地生产出符合要求, 满足用户期望的产品。
可见,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意味着全面质量管理要 “始于识别顾客的需要,终于满足顾客的需要”。
3.预防为主、不断改进产品质量
优良的产品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制造出来的而不是靠事后的检验决定的。 事后的检验面对的是已经成为事实的产品质量。 根据这一基本道理,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 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使不合格产品消失在它的形成过程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当然,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防止不合格品出厂或流入下道工序,并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防止再出现、 再发生,加强质量检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不可少的。 强调预防为主、 不断改进的思想,不仅不排斥质量检验, 而且甚至要求其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4.用数据说话, 以事实为基础
有效的管理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的。 要求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具有科学的工作作风, 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以事实为基础。 为此必须要广泛收集信息,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和分析数据和信息。 不能够“凭经验,靠运气”。 为了确保信息的充分性,应该建立企业内外部的信息系统。 坚持以事实为基础,就是要克服“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的不良决策作风。
5.重视人的积极因素,突出人的作用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企业中所有部门和人员工作质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因此,全面质量管理不仅需要最高管理者的正确领导,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为了激发全体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管理者应该对职工进行质量意识、 职业道德、以顾客为中心的意识和敬业精神的教育,还要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