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
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 质量检验所使用的工具是各种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
其间,美国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 。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但这种事后的检验把关, 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 废品已成事实,很难补救。 且百分之百的检验增加了检验费用。 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其弊端就凸显出来。
一些著名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质量检验的问题,尝试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来解决, 使质量检验既经济又准确,1924年, 美国的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 并成功地创造了“控制图” ,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中,使质量管理推进到新阶段。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统计质量控制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贝尔公司的工程师休哈特、道奇和罗米格等。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结合。
休哈特认为质量管理不仅要搞事后检验, 而且在发现有废品生产的先兆时就进行分析改进, 从而预防废品的产生。 控制图就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这种预防的工具。 因此,控制图的出现, 是质量管理从单纯事后检验转入检验加预防的标志, 也是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统计质量管理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许多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除原来生产军火的工厂继续推行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以外, 许多民用工业企业也纷纷采用这一方法,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如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墨西哥、日本也都陆续推行了统计质量管理,并取得了成效。
但是,统计质量管理也存在着缺陷, 它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 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 “质量管理是统计专家的事” ,使多数人感到高不可攀、望而生畏。 同时,它对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只局限于制造和检验部门,忽视了其他部门的工作对质量的影响。
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这些问题的解决, 又把质量管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50年代以来,火箭、宇宙飞船、 人造卫星等大型、精密、复杂的产品出现, 对产品的安全性、 可靠性、 经济性等要求越来越高,质量问题就更为突出。 要求人们运用 “系统工程”的概念,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管理。
上述情况的出现,促使“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逐步形成。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 1961年, 他出版了一本著作《全面质量管理》。 他提出: “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使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 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活动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