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了 “需求层次理论” ,基本内涵如下。
1.假设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求
(1)生理需求, 指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求,如对衣、食、住、行及性满足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类就无法生存,也就谈不上其他的需求。
(2)安全需求,指人们保护自己现在和将来免受人身、 财产及情感心理威胁或伤害的需求。 这种需求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是多方面的,如生命安全、劳动安全、职业保障、心理安全等。
(3)社交需求,指人们希望与人交往、避免孤独的需求, 包括友谊、爱情、同事交往、工作归属感等。 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独立进行的,经常会与他人接触, 因此人们需要有社会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爱,在组织中能得到他人的接纳与信任。
(4)尊重需求, 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两方面。 自我尊重指自尊、自爱、自强、自信、 自主及成就感;受人尊重指地位、 认可和关注等,也就是自己的工作成绩、社会地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 尊重需要可概括为自尊心、 自信心、威望、荣誉和地位等方面的需求。
例子
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生活水平很低,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很难谈得上娱乐、社交。 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衣、食、住、行有了保障,人们对所追求精神生活具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5)自我实现需求,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 指人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实现自我价值和抱负的欲望。 即人们希望自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自己能够越来越成为所期待的人,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
2.五个需求之间的关系
马斯洛给出了五个需求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1)以上五个层次的需求是呈金字塔形从低到高来逐级排列的。 生理和安全需求属于较低级的需要,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则属于较高级的需求。低级需求主要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高级需求则是从内心使人得到满足。
(2)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就会向较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对一般人来说, 低级需求的满足是有限的,高级需求的满足是无限的,因而高级需求具有比低级需求更持久的激励力量。当然,五种需求不可能完全满足,而且越到上层,满足的程度越小。
(3)不同层次的需求可同时并存,但不能在同一等级内同时发挥作用,在某一时期总有一种需求占主导、 支配地位,人的行为主要受这种需要的驱使。
因为人的行为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所以同一时期内可能存在多种需求。但是,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求是占支配地位的。 任何一种需求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求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求相互依赖、相互重叠,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后,低层次的需求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比重减轻了。
(4)虽然不存在完全获得满足的需求,但那些获得基本满足的需求也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缺陷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具有内在逻辑性,得到了普遍认可。 但其存在的缺陷是:在实际中,人的需要发展趋势并不一定严格按照这五个层次逐层递增, 可能某一低层次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时,另一较高层次的需要反而会占据主导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马斯洛对人的信仰和精神的作用估计不足。 例如,革命时期的无数共产党员,为革命理想的实现而勇于牺牲自已的宝贵生命。 同样,通过榜样进行教育,也可以改变人的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