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搭便车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说一些弱势产品在一些强势品牌进行大肆宣传的时候大力铺货,这就是在搭强势品牌的“广告便车”,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阻力,降低成本,让产品尽快地与消费者见面,这个策略对没有强大实力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来说是切实可行的。
在图书市场也存在的搭便车的现象,一本书热销之后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一系列的同类书, 大家都想搭顺风车,分一杯羹,比如说“奶酪”系列、 “那些事” 系列的出现就很能说明问题。
在集体行动中也存在搭便车的现象,比如说工人们为了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选择罢工,如果罢工胜利了,那么所有的工人都会加薪,这对所有的工人都有好处。 可是如果罢工失败了,那些参与罢工的工人就要承担所有的风险和成本,可是那些没有参与罢工的工人却不会受到一点损失,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就是搭便车理论造成的。
搭便车现象产生的原因
搭便车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每个人都自觉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是一个理性经济人的必然选择。
为了改变或是杜绝这种在集体行动或是公共产品的提供中搭便车的行为,我们应该实行相互作用的两种激励手段。
一种是“集体性激励”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各种积极的方法激励全体成员要竭尽全力参加集体行动,并让他们分享集体活动产生的利益以及相关的公共产品。可以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让成员们明白参加集体活动关系到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并由此消除一切徘徊和观望的行为。
另外一种激励手段是“选择性激励” 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明白如果不参加或是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那么就无法享受公共产品和集体行动带来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