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是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

2019年6月23日08:48:56供应链是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已关闭评论

案例:罗尔斯·罗伊斯的“40天引擎计划”

罗尔斯·罗伊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引擎制造商之一,服务航空、能源、国防等多个行业,生产和服务设施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业额为100多亿美金,全球雇员达38000余人。它的引擎性能卓越,全球市场份额逐年上升,从80年代的百分之十几一路上升到2000年前后的30%左右。

但是,低效的供应链却成为瓶颈,体现为交货时间长、库存高、没法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例如生产一个引擎,从接单到交货,罗尔斯·罗伊斯平均需要260天,最长达1年半。交货时间长,库存就高。罗尔斯·罗伊斯的库存一度接近30亿英镑,库存周转率只有3.4次一年。相比之下,竞争对手通用电气的航天引擎部的库存周转率则是8次。仅库存一项,罗尔斯·罗伊斯就比通用电气多积压资金21亿英镑,一年光利息就数以亿计。

2000年,罗尔斯·罗伊斯发动“40天引擎计划”,即一个引擎,从客户下单到拿到货,只要40天。从260天到40天是个大手术,没法单纯以压缩供应商的交货时间实现,因为很多零部件设计独特,工艺复杂,实际加工时间可能就是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就是把供应商的所有闲置等待时间都挤掉,可能还是没法实现这一目标。罗尔斯·罗伊斯必须在产品流和信息流上做大手术,全面提升效率,才能把速度做上去,把交货周期做下来。

在产品流方面,罗尔斯·罗伊斯推行设计标准化和精益生产。例如在引擎设计方面,他们简化设计、减少零件号、减少直接供应商数量。这些都有助于集中采购额,提高供应商方面的规模效益,以取得更好的交货条件、价格和服务。在生产组装上,罗尔斯·罗伊斯原来采用加工车间方式,形不成流,不同加工中心联系甚微,零件堆得到处都是,光找到合适的零件就是个大挑战。例如在美国印第安纳的一个分厂,车间工人40%左右的时间花在找零件和向供应商催货上。“40天引擎计划”推行精益生产,重新组织生产流程,并与采购、运输、发货等部门协调动作。这样,装配线流动更通畅,等料、等待现象减少,生产、调试周期大幅缩短,按时交货率提升。

在信息流方面,罗尔斯·罗伊斯启动SAP作为供应链管理系统,让产、供、销各部门有了统一的信息平台,针对同一个计划上工作,向同一个目标迈进。为了与供应商更好地搭接,罗尔斯·罗伊斯在网上建立订单管理中心,以便供应商在线输入交货日期、数量,这些信息及时转入SAP,供罗尔斯·罗伊斯在世界各地的生产组装线安排计划。根据供应商确认的交货日期,罗尔斯·罗伊斯统一安排到供应商处提货(很多大公司这么做,是因为大公司的规模效益,可以与运输公司谈更好的价格和服务)。

以前,一旦零部件离开供应商,在抵达罗尔斯·罗伊斯之前就算失去了踪影:只知道零件在路上,但在哪里,什么时候能够到,只能凭经验。甚至出现过这样的事:采购员在拼命催货,但零件已经在仓库的某个角落等待入库验收,只是大家不知道罢了。罗尔斯·罗伊斯的供应商遍及世界各地,运输时间动辄几天甚至几周,如果要把整个订单接收、零部件采购、生产组装、测试、发货周期限制在40天内,零件的运输这几天就很重要。为增加零件运输期间的透明度,在欧洲,罗尔斯·罗伊斯采用手提实时跟踪系统,即为每辆卡车配备一个手提GPS系统,从司机在供应商处收到零件起,零件的数量、位置等信息就实时传入罗尔斯·罗伊斯的信息系统。这样,采购、生产线就知道零件已经上了路。然后,借助全球定位系统,就能确定零件在何时处于何地。一旦零件到达总库,或者转上飞机飞向工厂,工厂都能即时知道。该系统不但增加了物料流动的透明度,而且提高了文档、包装、标签的准确度,大幅降低入库和付款过程中的错误。

产品流和信息流的改进也改善了资金流。产品标准化减少料号,料号减少则降低库存,库存降低则腾出了更多现金。生产周期缩短不但大幅降低过程库存,而且更快交货,以更快从客户处收回货款,同样改善了现金流。信息流的改善提高了信息准确度,供应商的发货、收货、票据准确,减少了付款过程中的审核确认,给供应商的付款方面更顺畅,不但减少了罗尔斯·罗伊斯的行政管理负担,而且改善了供应商的货款回收速度,算是双赢。

“40天引擎计划”在实施了几年就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03年,交货周期从260天降到80天,库存周转率从3.4次提升到6次,对客户的按时交货率从50%左右提升到100%,百万次品率降低过半,成本也累计降低达17个百分点。这些都得益于缩短产品流的周转周期、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增加信息流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可以看出,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尽管看上去不同,其实是互相关联的。改善产品流的举措往往能改善信息流和资金流;信息流改善了,产品流、资金流也会改善。供应链的改善,其实最后都要落实到这三条流的改善上,以达到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质量更好的目的。有些人认为这三者是互相抵触的,比如要想做得快,就得多花钱;质量要做好,成本就不低,进度就快不了。那是以取舍的方式对待这三大目标。供应链管理,如同任何管理,不能是简单的取舍,而是要兼顾。措施得当,这些目标都可以兼顾,就如罗尔斯·罗伊斯的“40天引擎计划”一样。

这个计划看上去是个项目,其实是一个长期举措。计划发起者来自福特汽车,也应验了供应链管理经验从大批量行业(例如汽车、个人电脑)向小批量行业(例如设备制造)过渡的说法。就飞机制造行业而言,它在实施精益生产等先进供应链管理方法上,大致比汽车行业落后10~15年。这些年欧美飞机制造行业大力推行的精益生产,汽车行业在一二十年前就开始。这是由所处的竞争环境所决定:欧美的汽车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就遭到日本的强烈冲击,不得不革新求变,而同一时期,飞机制造等遭受的冲击小得多,直到2001年的“9·11”事件。

这样庞大的计划,不可能只靠管理层或外来的咨询公司来完成。没有一线员工(工厂工人、搬运工、催货员、验货员、汽车司机、维修人员等)的参与和支持,宏图大略只能停留在纸上。罗尔斯·罗伊斯深入基层,一线工人积极参与,在现有流程基础上,群策群力,提出改进方案(相信熟悉精益生产的人对这并不陌生)。在采用先进的管理、生产方式上,大公司往往比小公司更有优势,因为他们有更多的资源、专业人员。帮助小供应商共同进步是很多大公司的宗旨,是供应商开发的一部分。例如我以前有两个供应商,它们同时服务大的飞机制造公司,是那些飞机制造公司的供应商开发示范点。这些都是在2003年前后,与罗尔斯·罗伊斯的“40天引擎计划”属同一时间范畴,也说明一个行业的不同公司在采用新的管理、生产方式上,时间都差不多。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