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福特(1863年7月30日—1947年4月8日)。美国汽车工程师与企业家,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福特在进行汽车生产时,实际上对汽车的产品开发、汽车生产的产业化、汽车生产方式、供应和销售、企业管理、员工激励、售后服务、汽车的社会性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许多方面都是开创性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他所建立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同时也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
在福特一生中,影响20世纪的大事有三件:1908年生产出第一辆T型车,T型车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1931年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它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基础,为其他企业和产业提供了楷模;1914年首次向工人支付每日8小时5美元的工资,这改变了美国工人的生活方式。
第一件是生产产品的革新,而第二件与第三件都是制造系统的巨大变革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20世纪社会系统向生产消费性商品为特征的密集型资本积累战略的过渡。
福特有他独特的经营思想。他认为,浪费和贪求利润妨碍了买主的切身利益。浪费是指在完成某一工作时花费了多于这项工作所需精力,而贪图利润则是由于目光短浅。应该以最小的物力和人力的损耗来进行生产,并以最小的利润将货销出,以达到整个销售额的增加,即:“薄利多销”。
为了实现这一经营思想,福特运用不同的经营手段,对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过程、劳资关系、成本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立了一套独特的“薄利多销”的经营途径,使他在20世纪20年代在同行业中独占鳌头。大批量生产方式居于这一独特经营思想的核心,而大规模装配线是实现大批量生产的主要手段。
福特的构想是:建立一条输送带,把装配汽车的零件用敞口的箱子装好,放到转动的输送带上,送到技工的面前。换言之,负责装配汽车的工人,只要站在输送带的两边,所需要的零件就会自动送到面前,用不着再自己费事去拿。
这一设计非常好,节省了技工们来往取零件的时间,装配速度自然加快了。可是,实际使用之后,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缺陷。由于输送带是自动运输的,在前半段比较简单的装配手续,非常适用;到后半段,向车身上安装零件时,手续比较麻烦,技工们赶不上输送带的速度,往往把送过来的零件错过了。而这些在输送带上没有来得及取下的零件,都堆积在最后的地板上,妨碍了输送的转动。
没有多久,福特想出了改进的办法,建立了一种新的生产线。
他挑选一批年轻力壮的人,拖着待装配的汽车底盘,通过预先排列好的一堆堆零件,负责装配的工人就跟在底盘的两边。当他们经过堆放的零件前面时,就分别把零件装到汽车底盘上。
这一改进,使装配速度大大的提高。以前要12个半小时才能装配好一部车,现在则只需要83分钟就完成了。这一惊人的改进效果,不仅使T型车加快了普及率,也成为其他汽车制造厂改进生产线的范本。
福特被誉为“把美国带到轮子上的人”,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他改进了装配速度,降低了成本,不久各公司都纷纷推出了廉价车,这是造成美国汽车工业真正起飞的重要因素。
输送带的设立,使任何一个负责装配的工人都没有偷懒的机会。因为经过多次的试验,福特把输送带转动的速度固定好了,在两边的工人,每人只负责一件工作,只要不停手地做,一定可以做得好;可是,你稍微一偷懒,要用的零件就转过去了,只好等下一个。如果你负责的零件与下一个人的工作有关联性,由于你没有装上,下面的人也就无法工作。
福特的经验是进行大批量的生产,首先要零件具有通用的性能,就是产品的标准化。无论在外型、大小、颜色上完全一致。这样,在快速装配线运转时,不会因零件的大小不同而浪费时间,同时顾客也容易保养。
福特在实现产品标准化的基础上组织大批量生产,以连续不停的传送带装配线组织作业,创造出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福特的自传里写道:“在我们最初进行装配时,只不过是在地板上找块地方把一辆车安装起来,工人们按顺序安装零件,同盖房子的方法很相象。”他很快认识到这样效率太低。“无人指挥的工人在走来走去选择材料和工具方面花去很多时间,超过了他实际操作时间。工人们得到的报酬不高,因为这种‘步行锻炼’不是按高额付酬的装配线。”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用运输机器,使材料、零件尽快抵达作业人员处,造成最高效率作业的环境。其后再发展为运输带“流”动的作业组织。到了这个阶段,作业速度的快慢节奏,由运输带“流”动的速度加以控制。
这种生产方式对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产品成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12年,在传统的生产方法仍在使用的最后一年,福特公司共生产了7.84多万辆汽车;次年,利用流水线来装配磁电机和汽车底盘后,生产的汽车达到了19万辆左右;1914年,随着这一系统进一步完善,共计有23万多辆T型车驶出流水线。
在这一过程中,汽车的成本和价格都降低了。就像前面说过的,当T型车在 1908年面市时,每辆售价是850美元;到1916年,当福特制造了50多万辆汽车时,每辆价格降至350美元;而到1925年只卖到240美元一辆。当时,一天就能造出9109辆汽车,平均每9秒多生产一辆。1927年是T型车辆销售得最好的一年,即使如此,它的性能仍在进一步改进,价格也依然在连续下降。
流水线装配汽车,产量急剧增多,价格不断下降,销售量也随之增大。福特公司的利润不断增长,使福特汽车公司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
福特首创的大规模装配线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不仅为今天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而且成为加快工业建设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福特和公司管理人员以此引以为自豪时,没想到装配线却对劳动力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由于不适应这种流水线作业的紧张劳动,又加上管理人员像对待机器一样对待工人。工人们怀着厌恶的情绪纷纷辞职,转而接受福特的竞争对手们的低薪工作。到1913年,工人的补缺轮换率达到38%。福特承认,他为了得到100名工人却不得不先雇佣963名。正当这一状况使他大伤脑筋之时,同工会的谈判更使他头疼,工人们已开始联合起来反对厂方加快流水线,使劳动强度持续不断地加强。
福特对此作出了反应,于1913年10月将工人的最低日工资提高到2~4美元,接着又向那些连续工作了3年的工人发奖金。但这一措施收效不大,于是第二年他又把工人的最低日工资提高到5美元,这为福特赢得了广泛好评。
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种产品如此大规模改变人类的生活。福特的T型车让全世界汽车行业重新定位,并将美国变成了“车轮上的国家”。福特公司1903年成立后,经历了为期6年的艰苦诉讼,打败了从不生产汽车却向所有生产商提成的赛尔登。在创业道路上,福特公司依照字母顺序尝试了从A到S的各种车型设计,最后锤炼出名满天下的T型车。作为农民的儿子,福特认为汽车不应该是大亨富豪炫耀身份的象征和纨绔子弟寻欢作乐的玩具。“我要推出一款最普及的车型,对家庭不算小,对个人不算大,用最强固的材料,最简洁的设计,最优秀的工人来制造。让工薪阶层都买得起,和家人共享上帝赐予的广阔天地。”这就是T型车诞生的朴素理念。
T型汽车4缸20马力,三个档位的行星齿轮系统用钒钢制造,时速可达70多公里,耗油量远低于其他车种,并能以煤油、酒精充当燃料。为适应农村泥泞道路,不仅安装了良好的避震系统,而且设计了较高的底盘,还能卸下后轮充当各种农机的动力。T型车“一身美德”,价格却远远低于其他车种,难怪长年不做广告。从1909年投产到1927年下线,T型车共生产1500多万辆,曾经占全球汽车总量56.6%,创造了单一车型产量的世界最高纪录。福特调侃说“别想超过T型车,因为前面肯定还有一辆”。
福特流水线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汽车制造本身。以连杆总成为例,“传统模式”下需要9小时进行装配,秒表测试发现,其中4个多小时花在工人到处走动上。1914年,福特在新落成的海兰公园厂房建成了第一条生产流水线。“让零件向人走来,而不是人向零件走去”,工人只用站在传送皮带旁的固定位置上“守株待兔”,不假思索重复一个最简单的动作。所有多余环节和无效劳动被压缩了,生产效率以10位数提高,汽车价格翻跟头下降。由于流水线上千余种操作多半不需要特殊技术和体力,连残疾人和盲人也获得了就业机会。而真正让福特的名字家喻户晓是在1914年1月5日,福特公司爆出大新闻,将工人日工资提高为5美元,比其他工厂高出一倍。此后又增加到6美元和7美元。农民和海外移民闻讯后蜂拥而至。福特的决策是深谋远虑的,让造车的人能用4个月工资买到一辆车,高效率生产离不开高消费人群。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之后。社会具备了为消费者提供大量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这一方面为大众消费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量消费的支持。大众消费因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而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需求。汽车工业为代表的大规模生产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结果就是大众消费:一个由工薪阶层组成的能够吸收大规模生产产品的足够大的大众市场。
作为一种管理方式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后,福特制造系统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工业生产中,节省了时间,降低了成本、增加了产量,提高了工人的工资,也使很多原来价格高昂的商品能为广大公众所接受,商品生产者变得有能力购买他们自己生产的产品,大规模生产和大众消费联系在一起了。如今,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福特的名字都代表着大生产和大众消费所带来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