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案例分析

2019年11月10日22:11:14晕轮效应案例分析已关闭评论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在交往初期,总是先看到对方某一特别突出的品质,它会像太阳的光芒一样,遮掩住他身上其他的品质。就好像白天看星星时,虽然星星仍在那里,但是,太阳的耀眼光芒使人们看不到星星的存在。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让被试验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富有魅力,有的毫无吸引力,有的感觉一般,然后他让被试验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验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人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这个实验的结果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做怪。

晕轮效应带给人们在认知上的消极后果就是偏见。所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一个走进“晕轮效应”迷宫的人,势必会产生偏见。例如,喜爱一件物品,就认为它什么地方都好,称心如意;如果不喜欢某件物品,就把它看得一钱不值。在工作中,如果某个领导对你产生了晕轮效应,即使你以后做了好事,他也仍然可能固执地认为你这是“别有用心”或“偶尔为之”。

下面这个案例就是晕轮效应的很好证明。

小林是一名旅行社的导游,有一次,他陪同一群来自中国台湾的游客到西安游玩,其中一位阿姨嘱咐他说到了西安,一定要品尝“羊肉泡馍”这道风味名吃。可是到了西安,小林就把这事给忘记了。旅行的下一站是桂林,游客又提起这件事,小林这才想了起来,他赶紧向客人道歉,并表示要增加其他节目作为补偿。虽然他担心游客还是会有意见,但没想到的是游客却反而把小林安慰了一番。

事后,他觉得非常奇怪,就把这件事讲给女朋友玲玲听。玲玲也觉得有点奇怪,按道理说,旅行社的游客大多都是很挑剔的,对于这种事情多少都会有些意见,这位游客怎么会态度这么好呢?玲玲也是一名导游,她想了想,问小林:“你会不会是做了什么事,让游客特别感动,结果连你的失误也包容了呢?”

玲玲猜对了,团队入境不久,小林的确是做了件让游客非常感动、非常佩服的事。那还是在南京中山陵游览的时候,一个小偷偷了游客的提包,小林发现后纵身从高台上往下一跳,截住了小偷的去路。那提包是一对夫妇的,里面除了钱、信用卡之外,还有他们重要的证件及文件。小林帮他们夺回了提包,这对夫妇自然是对小林感激不尽。全团的客人也都赞叹不已,说是看见小林从那个高台上往下跳的时候,就像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一样。

听完小林的叙述后,玲玲说:“忘记订‘羊肉泡馍’当然是工作上的疏忽,但是,正是因为你之前的英勇行为,让客人对你产生了良好的印象,他们对你的评价一定是个大大的好人呀!既然是好人,那么失误就肯定不是存心的。所以,这次的事情,还是你自己做的好事感动了客人呀!”

在本案例中,小林见义勇为抓小偷的举动,让游客们认为他是一位人格高尚的导游,这一光芒遮掩了他漏订“羊肉泡馍”的失误。“晕轮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导游好的品质先被旅游者认知,后来的失误就会被遮掩;反之,一旦游客对导游形成了不好的印象,那么导游后来的优良品质和优质服务,旅游者也会视而不见,甚至还会放大导游的微小失误。

在商业界,合理利用晕轮效应,也能成为商业促销的一种有效手段。比如说,国外一些著名品牌应用晕轮效应原则,不再将产品作为孤立的“光杆产品”来销售,而是通过为产品“打光环”、做广告,进一步提升产品形象、品牌形象及企业形象,使其成为“光环产品”、“明星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每日在上班高峰时,都会派出几名小姐站在路边向过往的行人鞠躬问好,并递上印有本公司字样的香巾为行人擦汗。十几年如一日,为的就是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增加其产品的“光环”。

由于晕轮效应会给人的认知造成障碍,影响我们正确地判断事情,因此,我们应该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影响,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知过程中不要戴空间上的“有色镜”、患时间上的“近视症”,当我们去评价、认知他人时,只有在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符合于实际时,只有当这些材料和事实内部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充分显露出来时,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为克服偏见,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我们还需要认识以下几点。

1.首次印象(首因印象)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首次印象。首次印象是产生晕轮效应的“温床”,冷静、客观地对待首次印象非常重要。比如,第一次见面时对方迟到了,我们可能会因此做出一个“此人不守时”的判断,但事实上也许对方真的遇到了某些不可抗力才会迟到。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对方的了解,不要以偏概全,以一次的失误判断整个人。

2.刻板现象

刻板现象就是所谓的类化作用,即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的“贴上标签”。比如,提起教师便使人联想到“文质彬彬”。刻板现象是导致晕轮效应的一个原因,我们在认知中,千万别忘了人的多样性,并不断地修正头脑中由于刻板现象的作用所造成的印象。

3.投射倾向

东郭先生尽管多次上当受骗,但仍不醒悟,原因是他本人有一副菩萨心肠,总认为别人和他一样。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即投射倾向。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投射倾向不加注意,没有清醒、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出现各种偏见。

4.以貌取人

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常会不由自主地以外貌作为主要依据去评价人,这种由表及里的推断,含有很大的偏见成分。为此,我们在认识他人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受到表象的迷惑,注重了解对方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等深层次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摆脱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