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目前的工作现状满意吗?如果不满意,为什么不试图做出改变呢?
某一天,你做出了一个选择,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应该做出改变,可你已经懒得改变或是难以改变了,“路径依赖”就是这样掌控着你的生活。
路径依赖,可以理解为习惯,而习惯的力量是长久而巨大的。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是4.85英尺,因为它最早的设计师是英国人。当时英国的铁路是由电车轨道设计师设计的,其轨距就是4.85英尺。因为电车设计师曾经制造马车,而马车的轮距是4.85英尺。马车的轮距是根据传统的辙记4.85英尺建造的。传统辙记的轮距是古罗马人规定的,而古罗马人的规定则源于罗马战车的轮距4.85英尺。因为,4.85英尺正是两匹拉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由此可见,最先进的科技中,居然也充满着“路径依赖”的印记。
第一个明确提出“路径依赖”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由于他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斯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路径依赖本是指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
路径依赖有不同的方向--一种情况是某种初始制度选定后,具有报酬递增的效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向同方向配合,导致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进一步的制度变迁。这是一种良性的路径依赖。另一种情况是某种制度演变的轨迹形成后,初始制度的效率降低,甚至开始阻碍生产活动,但那些与这种制度共荣的组织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尽力维护它。此时,社会就会陷入无效制度,进入“锁定”状态。这是恶性的路径依赖。简单地说,这两种情况就是自我强化和锁定。
一旦选择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因为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地走出去。
在现实生活中,路径依赖的理论应用很广泛:对组织而言,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给这个集团形成一种既得的利益,他们对制度就会有强烈的要求,进而巩固和强化现有制度,即使有新的更有效的制度,他们也只会保守地忠于现有制度。对个人而言,一旦选择了目标,就会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精力、时间,如果哪天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合适,也不会轻易改变,因为一旦改变,就会使前期的巨大投入变得一文不值,经济学上称之为“沉没成本”。
出于对“路径”的依赖,对“沉没成本”的不舍,对不确定“信息”的恐惧,很多人在路径依赖的“魔咒”下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因为家里人一再坚持让自己报考计算机业,梁先生就顺了家人的意思。硕士毕业之后,他一直在一家公司做软件开发,工作很稳定,收入也不错,但他总觉得不太满意,隐隐约约地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这份工作并不是他喜欢的,可是喜欢什么他自己也不清楚。再说,大家不都是这么过的?他总是这样劝自己。
可是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的想法开始有了动摇。公司销售部的一个同事跟客户约好了时间谈生意,偏偏那天同事家里有急事,实在脱不了身。由于和梁先生关系不错,他对自己开发的软件也比较熟悉,同事就委托他去帮忙谈。托付梁先生的时候,同事诚恳地说这是笔大生意,不是那么好谈的,谈不下来也没什么关系。梁先生临时受命,见客户前匆匆准备了一下就硬着头皮去了。没想到他和那几位客户很谈得来,聊得挺高兴。谈生意过程中的进退尺度他都把握得不错,几次僵局都被他巧妙化解了。最后,生意居然谈成了,客户也很满意。他打电话告知同事,同事很惊讶,说他根本没想到这笔生意能谈成。凭他多年的工作经验,也只有三成不到的把握能拿下那张单子。
这时候,梁先生忽然意识到了自己喜欢什么--谈生意过程中那种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感,是他在软件工程师的位置上所从未体验过的。其实,他的性格比较乐观、开朗、外向,从小就乐于做有挑战性和创新的事情。可问题是,到现在再重新作选择还来得及吗?自己受了那么多年的专业教育,真的要放弃吗?
如果你是他,会怎么做呢?年少的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可是当我们终于明白的时候,想要换条路走已经不那么容易了,这种情况在当今的职场中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形,我们该怎么办?
人们关于“习惯”的一切理论都可以用“路径依赖”来解释。它告诉我们,要想让路径依赖的负面效应不发生,那么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要找准一个正确的方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本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你以后的人生道路。而这种模式的基础,其实是早在童年时期就奠定了的。做好了你的第一次选择,就等于设定了自己的人生。同样,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万事开头虽难,但是好的开始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也就是说,最初的选择往往最重要。越到后面,要想摆脱原已熟悉的职业路径就越困难,成本越高,风险也越大。对于你来说,可以从选择自己感兴趣同时也是比较符合自己个性、能力的专业做起,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个既具挑战性,又不失客观、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按照规划一步步走下去,并且用努力和恒心铸就良好的职业生涯路径。这样,即便对所选择的职业路径产生依赖感,也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进入良性循环。
不过你也知道,所有的选择都很困难。因为按照游戏规则,任何选择都要付出代价,选择了就得牺牲一部分利益和机会。但选择又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我们选择的都是不确定的问题,要是能够肯定地知道结果,并很清楚怎样做最好,那就不存在选择问题,直接执行就是了。所以,既然选择是不确定的,而且选择了就会有损失,那么一旦做好了自己认为合适的选择的决定,就要坚决地执行下去,犹豫不前只会错失时机。
如果能像故事中的梁先生那样比较早地认识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并明确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而现实的发展又和这条路径不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有强烈的意愿想回归真正适合自己的那条职业路径,就应当及早做好两手准备。可以等待合适的时机准备投入到自己喜爱的工作中去,而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或不成熟,那么继续留守等待时机,则是相对保险的选择。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应仔细权衡。总之,做出选择并不难,难的是选择了之后不后悔。
经济学笔记
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有95%源于路径依赖,5%是行为创新。这5%的创新,经过三周以上的重复,渐渐转入习惯,重归路径依赖的封地。看来,无论怎样,我们都无法避免路径依赖的产生。那么,我们就寻找良性的路径依赖吧。仔细想一想,目前所走的路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